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9-2-22 09:43:27
临阁帖行书
http://bbs.meishujia.cn/attachments/20070611_d62579422e52d575361dE9hhVvrlaeOi.jpg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9-2-22 09:44:03
刘墉公务余暇,经常临写古人书法,不仅探知古人如何用笔,也和古人成为好朋友,进一步提升自己。刘墉并不是食古不化的「老古古」(LKK),从这件书法小品就可以验证。他分别临写王羲之草书、写经书法以及杨凝式、蔡襄、苏轼的书法,如果与原作来比较,可知刘墉掌握的是神韵,并没有一笔一画来翻版。在刘墉心中,这些古代书法家属于「智慧型」人物,他们的学问足够自己探索一辈子。当然刘墉并不愿意自己变成「烧录机」,只能复制现成的。他知道努力学习吸收古人的长处,是必经的过程,这世上没有天生的书法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墉在书法上的成就,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成功的。
临古小幅
http://bbs.meishujia.cn/attachments/20070611_924909454731819811c9DNPpailzxYOP.jpg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9-2-22 09:44:30
在诗文和书法的领域里,刘墉始终保持认真的态度,多方面学习,从未间断。这件小品书作,照着宋代苏轼所写的《书杜甫桤木诗》,仔细临过。刘墉不但揣摩苏轼的笔法和结字习惯,也将其中浑厚的气度掌握到了。除了苏轼之外,刘墉对宋人的书法和诗文似乎特别用心,有时作起诗来,也彷彿宋诗的格局和意境。因此当时讨论诗学的人,曾经评论刘墉的诗文比书法好。但是欣赏刘墉书法的人,却又认为他的书法在诗文之上。其实刘墉并无心以诗书名家,他晚年任官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地位,诗文书法只是政事之余的寄托。刘墉做事,不论大事小事都好好地认真去做,因此虽然不在意有多少收获,成绩却相当可观。
行楷书
http://bbs.meishujia.cn/attachments/20070611_addea9fe2b0624da91bbWSknlu7NsTkL.jpg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9-2-22 09:45:05
练习书法的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在临帖过程中,要能写得相似,有时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再进一步活用笔法,脱离原帖,写出自己的面貌。因此难免有人勤练苦功,反而形同步步跟随,依傍古人。刘墉在这方面能够掌握到重点,他知道体悟的重要,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书法,心领神会,不仅仅是握着毛笔不放。这开小品书作可说是现成的例子,刘墉虽然临仿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在落笔离合之际,逐渐浮现自己的面貌。刘墉到底前后写了多少遍,谁也不敢说,他那辛苦的一面是不容易觉察到的。苦而后有味,刘墉在其中得到的乐趣,若没有亲身体验,也不容易感受到。清朝人对刘墉的书法相当推崇,刘墉自己却未尝挂怀,也就无所谓毁誉了。
行楷书
http://bbs.meishujia.cn/attachments/20070611_64d7b8e4a8615a92cf40KlegEDJLwSCs.jpg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9-2-22 09:45:27
临颜真卿送蔡明远叙行草轴
http://bbs.meishujia.cn/attachments/20070611_d35dede33cf36256aa2b19f2CX2gOjd5.jpg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9-2-22 09:45:56
款 识:惠州西南五里所,地名半径皆美田,宜秔社自无湖泛舟可至焉。前辈有诗云:半径雨余香稻熟,丰湖波暖鲫鱼肥,予至惠一年,欲游而未果也。石昌蒲赞,清且沘惟不与水于一岂养非其地,瘠而不死夫,孰知其理不如何以辅五藏而坚发齿,都下春色已盛,但块然楬处无与为乐,斋前小圃种亦小有佳趣。傍宜秋门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颇便野性也。东坡。嘉庆丁巳仲春望目录,石庵刘墉
钤印:刘墉之印(白文) 石庵(朱文) 御赐清爱堂(白文)
这件刘墉的行草书是一件开门见山的巨作。此作作品高91厘米,宽178厘米,尺寸之大亦是目前可见的刘石庵作品中屈指可数的,且字字珠玑,精彩绝伦。细察用纸,可见此纸光洁严密、厚实匀净,并以金粉手绘团莲团菊纹。富贵雅致,极是珍奇。这件作品堪称是他的代表作。书法错落有致,肥腴中寓清刚之致,如太极高手,浑厚中寓轻灵,精气内敛,变化无穷。作品书于嘉庆丁巳年(1797年),时刘墉79岁,已抵达“人书俱老”的仙家意境,是典型的刘氏晚年风格成熟期作品。作品钤印可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著录,可断为刘墉真迹。
《行书东坡游记》.
http://bbs.meishujia.cn/attachments/20070611_b974248403227a89008eUM2CyKhZ6fRK.jpg
寒冬暖阳
发表于 2009-2-22 10:40:29
大师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