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人。交往。
出门出门
古代交通不便,出门多为步行,长汀虽有舟楫通上杭、峰市而至潮州、汕头,但无专门乘载旅客的船,多为货船兼客运。陆路跋涉,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颇为艰辛。路上行人最多者为肩挑小贩,他们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肩上挑着百十来斤的担子,甚至有二百斤者,则要加一根撑棍。挑长担者多随身带一袋饭。途中有时出现一些驳担的人,男女均有,替一些挑不动的人挑一段路,赚几个钱。
清朝以来,县与县之间有官路相通,大多为石结路,宽约两、三尺,沿途每隔三、五里有路亭,供人歇息,或避风雨。亭内多设茶缸或茶桶,为乐善好施者所设。当时汀城至河田45里间有路亭八、九座。
马和轿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能够享受的人甚少,轿的款式多种多样,最简便的是两人抬的竹椅轿,汀城和主要乡镇都有轿店,有专门以抬轿谋生的人,称轿夫。除官僚、绅士、富户、巨商外,平民患病,妇女作客,医生出诊也有坐轿的。
出远门者常要携带一些家乡出产的茶叶、购菜干、豆腐干,到达目的地后,先吃这些东西,可以更好适应外地水土,保护健康。
幼辈出门,行前向长辈一一辞行,归来时要一一禀告,受亲友饯行、馈赠礼物者,到达目的地后要写信表示感谢,或回家时回赠礼物或登门致谢。
迷信者出门常要问神求签卜卦,甚至祈祷许愿。
请客送礼
结婚者,亲戚是先请后送,朋友邻里是先送后请。亲戚的礼一律接受,其他人的可酌情接受或婉辞。送礼时间宜在白天,上、下午均可。做寿者,先送后请,但至亲内友也有先请后送的。丧宴,亲戚要逐一去请,其他友邻可不必,只在“煞土”时总请,或到开桌时敲锣,乡间有放铳者。其他喜庆一般先请后送。过去请客强调要请要催,表示主人热情诚意。
送礼红包,上加贴标签,现多不用。应封口。如退回,须书“大仪壁谢”四字。送丧事“烛礼”,城区一律不退,乡间却有退礼之俗,加贴红纸一条,书“旋吉”两字,送礼数目,一般喜逢九或六,取久长、六合之意。赴宴者由主人安席;迟到或中途退席要饮酒表示歉意。主人来谢客敬酒时宾客直起立。
请客用帖,一般用单帖,比较庄重用全帖,即加封筒套住,结婚用的请帖要很长,折叠成五幅,含“五福”之意(幅与福谐音)。现多用铅印大红请柬。凡礼物要贴上或放上红纸条,以示吉祥和敬意。
接待客人
贵客来访,主人在门前恭候。有的乡间放一把草在门槛边,然后点上火,让客人跨过,表示吉祥,祝福。主人并说:“火般红、火般旺”。献上冰糖热茶。蒸蛋款待客人,城区必须三个,乡区有两个也有三个的,随俗办理。晚上要请客人洗浴,不论寒暑。客人走时要赠送礼物让客人带回去“接细人哩”(分给小孩吃),对女客尤应如此。
一家来客,乡间族邻各家轮流宴请,尤其新女婿上门,此俗农村盛行,城区则少见。
称呼
汀俗,遇陌生人,看其年龄身份分别称呼:常“大”字带头,如:大伯、大叔、大哥、大嫂、大伯娓、大叔娓、大姑、大姐。年青妇女,未知婚否,不要贸然称“大嫂”,应称“大姐”或“老妹”。现常称“同志”,但群众仍不太习惯。“先生”用来泛指知识阶层的男性。
对女性则称“小姐”、“太太”。对各种手艺人都称“师傅”,古今如此。对各行业人员的妻子称“XX娘”。如:先生姐,老板娘、师傅娘、老师娘;官员妻子称“太太”、“夫人”。现或称呼其本人身份
本姓同族称呼,以字辈排行为主,但有时长幼辈也可互称XX先生,有的互称“本家”。不是直系的,前加“堂”字,如:堂叔、堂姐、堂兄弟、堂侄女等。父辈中比父亲长的称大大伯,二大伯…小的称叔,但濯田与众不同,只大伯中最长者称大伯,其余一律称叔。
亲戚之间,常降辈份称呼对方,如对姐夫称姑丈。儿女亲家,初互称“亲家”、“且姆”。儿女生孩子后,男方称女方父母谓公爹、婆
女差,女方称男方父母谓公爹
。
邻居、亲房、同事的亲戚,也可按亲戚关系称呼,以表示亲热。
[ 本帖最后由 马丽芳 于 2009-3-14 02:19 编辑 ]
记得。
每次去我外婆四都家。
都会烧水给我们洗澡。
然后给一个好大的鸡腿吃。
好怀念哇。 不过貌似。
现在很多地方都没了。
去了就是吃个饭。
聊个天。
泡个茶。
唉。 汀州府,客家味很浓! 是啊,都有很多变动。 时代在变化。。。。风俗也是会变化的
啊,我COME FROM四都
终天有认识四都的人了,我就是从那儿蹦出来的哦 要请客人洗浴,河田? 原帖由 长汀使者 于 2009-3-14 11:12 发表 http://bbs.ctw.cn/images/common/back.gif
终天有认识四都的人了,我就是从那儿蹦出来的哦
孙悟空吗 楼主你好,我今天来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