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彭坊龙灯的起源与制作
说起彭坊龙灯,在当地及周围村镇可谓是妇儒皆知了,但它的起源与制作并非人人都知道。为进一步了解彭坊龙灯,笔者特地走访了龙灯制作的传承老艺人,从中了解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彭坊龙灯的起源要追溯到二百六十多年前,据说彭氏家族第十五世祖—彭景周,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木材商人。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陆路不通,经营木材的生意,只有通过水路销往各地。
某年的大年三十,有一队大兵路过彭坊,在该村口的一座木屋桥上暂住(木屋桥早已荡然无存) 。当时,大兵们缺水断粮,饥饿万分,被彭景周发现后,立即将他们带回家中,给他们烧水做饭,热情招待了他们。第二天,大兵们告别了彭景周,连长再三道谢,感激之情难以言诉。就在次年四月的一天,一场罕见的洪水把彭景周堆放在河岸上的木头冲走了……
再说,受彭景周接待过的大兵们已转战泉州某地,刚巧在这四月的一天,大兵们发现闽江上游许多木头随洪水滚滚而来。所有的木头上还烙上了彭景周的字号。于是,连长带领士兵们把木头打捞上来,堆放在一起,决心归还所有的木头。几经周折后与彭景周取得了联系,特邀他前往泉州验货拍卖。彭景周的木材丝毫未损还赚了一大笔的钱。而后,他就在泉州驻了下来,改做其他的生意了。在泉州一住就是几年。某年,泉州传统元宵节,有舞龙灯的习俗,他对各式各样的龙灯十分感兴趣,于是并拜访学艺。几年后,彭景周回老家,就教当地百姓制作龙灯。不过,当时的龙灯并非像现在这样精美,图案雕刻较为简单,仅有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字样,图案后经不断改进,彭坊龙灯就越来越精致漂亮了。
龙灯的制作也极其讲究,它由三部分构成即龙头、龙身、龙尾。龙头、龙尾是由当地的老艺人制作,用毛竹制成簿篾扎成龙头,龙尾的形状,然后将其固定在2.1米长的木板上,龙头扎成后先用白光纸粘贴底层,然后根据龙眼、龙耳、龙舌、龙齿、龙鼻、龙须、龙鳞、龙爪等各部分的不同特点,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彩纸进行剪贴、装裱;龙身就由各家各户制作,灯笼的制作也很独特,竹篾扎成椭圆形的框架,固定在长条木板上,每块木板分别由二个或四个灯笼组成,灯笼上各种花纹图案的刻饰,用红、白、绿三种纸,依据灯笼各孔的大小(方孔、长孔、三角孔,计24孔)剪裁好色纸,装钉成三至六小叠,在封面上绘好各种图案,如花草、鸟鱼,十二生肖等花样,然后用雕刻工具依照图样精心雕刻,粘贴在灯笼上(灯笼里层先粘好一层白色透光纸)就成了精美的灯笼。
元宵节晚上七时左右三声铳响后,各家各户把自己做好的灯笼点上蜡烛,精美的图案在烛光的映照下光彩夺目、形象生动,各种图案栩栩如生,龙头龙尾连接在一起后,便成了一条五彩斑爛的剪纸龙灯。
彭坊龙灯可以说是我国民间剪纸工艺和竹制工艺相结合的一朵艺术奇葩,它采用扎、剪、刻、裱、贴相结合的制作工艺,是我县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之一,就这传统的工艺在十年浩劫时被视为“四旧”取绵,差点失传。文革结束后,老艺人们又重新把这一工艺传承下来。几经改进的彭坊龙灯曾参加过第一、二次公祭母亲河的庆典活动,今年九月九日又将出现在第十六次公祭母亲河的盛会上,人们将再次目睹它的风彩,它将为长汀盛会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有照片搭配下就好了
回 1楼(cony) 的帖子
照片好象很难发上去补跟照片
补跟照片 很漂亮的龙灯 楼主是不是在腾飞住/,我天天都看你的面包车在我面前晃来晃去 最新消息“彭坊刻纸龙灯”已成功通过市人民政府审核,成为第四批市文化遗产,正提交申报省文化遗产。http://www.longyan.gov.cn/zwpd/zfwj/szfwj/201012/t20101221_162415.htm 文化遗产应该保护 还没见过
回 5楼(云中鹤) 的帖子
不住腾飞,那段时间有腾飞的工程在做。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