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圣地-长汀四都:“长汀的革命史有一半在四都!”
红色圣地长汀四都:“长汀的革命史有一半在四都!”http://www.mxrb.cn/szb/html/2011-07/09/content_18431.htm
长汀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长汀四都是朱毛红军入闽的第一站,也是福建省委、省苏、省军区三大机关所在地。在这块土地上,演绎了四都暴动、三打苦竹山、唐义贞破腹牺牲、姜斜坑大屠杀,福建省三大机关及红军后方医院、红军兵工厂消失等惊天动地的事件。这个当时总人口仅4578人的小山村,有600多人在保卫红色政权的岁月中英勇牺牲,500多名青壮男子参加红军,488名成为革命烈士。长汀籍开国将军涂通今这样评价:“长汀的革命离不开四都,长汀的革命史有一半在四都。”
红四军入闽第—站
红军入闽把光明的革命道路带给了四都人民。1929年1月14日,朱德、毛泽东、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3月11日红四军从瑞金翻越大山向四都进发。四都几名地下党员接到了上级组织命令,早已在木杉岭等候红四军的到来。3月12日,朱、毛红军进驻四都。这天,刚好是当地“二月二”百姓“迎关公”的庙会,满街都是前来赶会的老百姓,毛泽东在关帝庙前空坪上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劳苦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
当晚,毛泽东、朱德在下赖墟上的“协和店”客栈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分析敌情,讨论红四军进军闽西后的行动方向。此时,中共长汀临时县委书记段奋夫得知朱毛红军在四都,连夜翻山越岭前来,向朱毛详细汇报了汀州城情况,使毛泽东、朱德作出了攻打长汀城的决策。3月14日,在长岭寨打响了剿灭闽西军阀郭凤鸣的战役,仅数天时间,消灭了福建省第二混成旅2000余人,缴获枪械弹药无数。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对朱德说:“这是红军下井冈山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为创建闽西根据地打开了局面。”战斗不仅使红军补充了弹药,也给红四军和中央提供了大量革命经费,为红军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生活物质基础。
三打苦竹山,清除反动武装
说到四都的革命史,不能不说到苦竹山攻坚战。苦竹山,位于长汀红山乡境内,是个海拔近千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山寨。在长汀全县赤色一片时,邻近乡村的地主、恶霸、土匪头子逃到这里,建立起一支400多人装备精良的反动武装,并在上山必经之路修筑了坚固碉堡。
为拔掉这颗苏区腹地的毒瘤,四都区苏维埃政府奉命组织400多人的赤卫队,首先拔除了苦竹山第一层外围据点汤屋,在汤屋村建立了暴动队。四都赤卫队独立二、六连和汀连赤卫团先后于1930年6月和1931年1月,两次组织攻打苦竹山,但均未成功,且伤亡惨重。苦竹山敌人反动气焰更加嚣张,联络红山、濯田的反动势力,偷袭同仁埔头廖屋,杀害多名红军家属,放火烧毁了廖屋的船厅下廖氏总祠堂和四都暴动领导人廖鸿林等人的房子。
为拔掉这颗苏区腹地的“钉子”,1931年2月,谭震林率红十二军一个团,在汀连赤卫团和四都赤卫队独立二、六连配合下,开始了三打苦竹山战斗。战斗开始并不顺利,敌人凭借地形优势和凶猛火力,红军进攻一度受阻,且有伤亡。后来,红军的一个手枪排,从敌阵地后侧的悬崖绝壁中攀登而上,与正面攻击的红军前后夹攻,经过半天的激烈战斗,全歼了敌人。自此苦竹山反动武装全部清除,闽西、赣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在三打苦竹山战斗中,有数十名四都籍赤卫队员壮烈牺牲。
福建省三大机关所在地
红军战略转移后,1934年11月,福建省三大机关及其下属单位从汀州城迁至四都,4000多人的队伍进驻这个狭小的小镇,给整个四都各个方面都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四都人民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竭尽全力支持红军。当时,省委机关设在船厅下廖屋总祠,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廖屋廖卿燕家,省军区机关驻在廖屋土墙背祠堂。
随着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省级机关的活动范围日益缩小。1935年2月,装备精良的敌人以数倍于我的兵力,开始全面围剿。由于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万永诚拒不听从张鼎丞、邓子恢、毛泽覃、温仰春等同志“放弃四都,分散游击”的正确主张,三四千人的红军队伍始终陷在四都狭窄地带。而敌人采取围剿中央苏区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同时对根据地采取“茅草过火、石头过刀、人要换种”的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疯狂围剿三大机关。红军部队日益减少,山区群众或被杀死,或是外逃。三大机关游击据点村红寮村的学堂凹、楼子坝村的岐岭下、溪口村的中璜房子全部烧毁,群众全部被屠杀,成了无人村。到4月间,红军被敌人分割围歼;5月间福建军区下属的红军部队基本消失殆尽。福建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万永诚、省军区司令员龙腾云、省苏主席吴必先和毛泽覃先后牺牲,张鼎丞、邓子恢侥幸脱险……福建省三大机关至此消失。1934至1935年之间,福建省委、省苏、省军区及其下属单位除200多人突出重围外,3900多人牺牲在四都这块红色土地上。
众多共产党人血洒四都
在白色恐怖阴霾的笼罩下,反动武装开始向红色苏区进行疯狂报复。四都楼子坝村的姜斜坑,毗邻瑞金,是红四军入闽的第一村。在村头,有一口做土纸时用石灰腌制竹麻的山湖塘。1935年5月,敌人将被俘的182名福建省委、省苏、省军区的干部、战士全部赶至姜斜坑的山湖塘边,进行惨绝人寰的屠杀。当敌人撤走后,躲在山上的人们回来见此场景都惊呆了。只见尸体层层叠叠,湖水成了血水。乡亲们哭着引水冲开凝固的血浆,将牺牲的红军抬至山里掩埋。被刀砍的人头尸身分家,根本无法分清是谁。下葬时,老乡们边哭边喊:红军哥,对不起了,我们实在无法分辩谁了,只能一个人头接一个人身,你们不要怪我哟……
在牺牲的488个烈士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唐义贞,她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同志的妻子。这位生长在湖北武昌中医世家的大家闺秀,18岁时便舍弃温暖的家庭,毅然投身革命。在红军长征前后,她将2岁的女儿托付给江西老表,刚满月的儿子托付给四都老乡。在被敌人重重包围,随时有可能牺牲时,她要战友贺怡(毛泽覃夫人)转告陆定一:只要一息尚存,定要为革命奋斗,至于夫妻是次要的,能团聚固然很好,不能团聚,也就随他去了。在四都遭敌人逮捕后,她对战友陈六麻说,我死也要死在红旗下。而后,她将身上携带的一份重要文件吞下肚里,被敌人发现后,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军官对着唐义贞挥刀破腹。唐义贞牺牲时年仅25岁……
这段伟大而光荣卓绝的历史,共和国不会忘记!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到来之际,为了让老区的后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英烈精神,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原省长黄小晶特批400万元,在四都建一个“红军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英烈,浩气贯长虹。
(来源:闽西日报;作者:廖梅士 邓达生) 四都五七厂旁(四都中学脚下)烈士纪念碑不知是否还在。上小学时,每当清明节学校组织到此扫墓,在默哀3分钟时,总会有几个同学忍不住笑出声。那时候小,不懂事。 1934至1935年之间,福建省委、省苏、省军区及其下属单位除200多人突出重围外,3900多人牺牲在四都这块红色土地上。 新来的魏书记知道这些吗?? 很多人都已经把这些忘了 四都是我的故乡--红旗不倒之乡!
回 1楼(汀湘) 的帖子
还在呀,每年都还有人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