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汀州 发表于 2011-11-2 09:54:20

推进名城名祠建设致海内外张氏宗亲的一封信

                                                                  致海内外张氏宗亲的一封信
尊敬的张氏宗长、宗亲们,你们好!
       首先,衷心感谢你们对福建汀州张氏宗祠理事会的关心和支持!
       福建长汀(汀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福建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唐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到民国,长汀均是州、郡、路、府、专署的治所,成为历代闽西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里曾是名声赫赫的“红色小上海”。当年宋绍兴年间由汀州张昌知府题名的“古郡南门” 长汀店头街,今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街之一。汀州君政公四世祖唐朝开元尚书丞相张九龄登临汀江谢公楼挥毫写下这首流芳千古的《题谢公楼》,诗云:“谢公楼上好醇酒,二百青蚨买一斗,红泥乍擘绿蚁浮,玉碗才倾黄蜜剖。”被人们广泛传颂;1994年国务院命名长汀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首府,客家的发祥地。汀江水滚滚南流,出福建汇韩江,入南海,正是汀江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一代代客家人奋发图强,以坚韧、开拓、革新的精神创建了汀州,带来汀州的繁荣和发展,长汀成为中国客家的大本营和客家的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长汀是全国23个革命圣地之一,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长汀集历史名城、客家首府、革命圣地于一体,在全国实属罕见独具特色。
      福建汀州张氏源流,以职官为姓。出自姬氏,为黄帝后人。《新唐书》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名挥,为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观弧星创制弓矢。弓正官亦祢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赐,逐成张氏。汀州张氏,均系始祖挥公119世孙君政公的长子子虔公和次子子胄公后裔,以“清河”为堂号和郡号。延衍至今,并从汀州徙迁的客家张氏支系遍布港、澳、台、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福建汀州张氏宗祠理事会在海内外张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下,在理事会及全体宗亲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在汀州城内收回了一座家廟,一座宗祠,形成了南有张氏宗祠,北有张氏家廟的格局。为汀州城张氏宗祠、家廟填补了解放后60多年来的空白。恢复重建宗祠、家廟,得到了海内外张氏宗亲的密切关注。由于我们福建汀州张氏宗祠、家廟历史悠久,现东倒西斜,破烂不堪属危房,如不修建,即将倒塌:张氏家廟(位于汀州东门街革命巷27号)整体保持原样,需按原貌进行维修。张氏宗祠癸山,丁向。(位于汀州南门街118号)需按客家风格设计重建,规划占地面积约近1000平方米,包括购邻居旧房,目前正在规划设计一座宏伟、壮观、精致、气派、风格独特的张氏宗祠,以上工程投资金额较大,总需 900多万元。为此,我们殷切地期待和热忱地欢迎全国各地、海内外张氏宗亲及一切关心和支持汀州家廟维修、宗祠重建的宗长、宗亲们献计献策,鼎力相助,慷慨解囊。
      福建汀州还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张郡祠(君政公祠)宋绍兴年间汀州知府张昌在横岗岭兴建的一座原汀州府八县的张姓总祠张郡祠,后于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规模宏伟壮观,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是福建最大的宗祠建筑群之一。宗祠大门为石板门楼,坐北朝南,为四栋三厅建筑。依卧龙山麓的地形而建,三座大厅依次向上一厅高于一厅。每一个大厅都由宽大石板台阶登上,石阶前是宽敞的天井,天井全部都用石板条铺就。三座大厅的左右两翼都是横屋(厢房)。当时汀州八县来汀城赴考的张姓子弟食宿都在张郡祠,因张氏人口多,无法解决赴考的张姓子弟所需,为了解决来汀城赴考的张姓子弟食宿之用,又于祠堂门外购得两厅房屋作为考生之寓所。每年来汀祭祖及来汀城进行贸易的张氏族人,在非逢考试时便可作为住宿之用。张郡祠是汀城规模最大的宗祠之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屋后正是卧龙山九脉之正中一脉,宗祠前方即汀城著名的汀州府学,气势夺人。解放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郡祠一直是长汀县历年扩干会议的住宿地点之一,可容纳400多人住宿,三个大厅可摆大园桌40余张,供400多人同时就餐,可见其规模之宏大。中厅被建县实验幼儿园、后厅被建县干部宿舍至今一直都被无偿占用。
       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拜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竭祖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较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和认同感。我们汀州张氏宗祠理事会今年9月23日举行了首次君政公张氏家廟秋分祭祖活动,来自宁化、清流、明溪、沙县、上杭、武平、永定、连城及长汀各乡镇片区理事会宗亲代表等800多人参加的祭祖庆典活动(已上传优酷网汀州张氏秋分祭祀),并于2011年10月16日以“汀州张氏”组团参加世界客属第十七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为港、澳、台等海内外张氏宗亲寻根竭祖搭建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为早日修建好汀州君政公张氏家廟、宗祠、郡祠,经理事会大会决定通过,对慷慨解囊、捐资捐款的,特作如下荣誉表彰:
1、按捐资金额先后、多少排列,300元以上至99999元,名字上功德碑以示纪念;
2、捐10万元以上,不足50万元者,名字上功德碑以示纪念,另送牌匾一块在厅中张挂;
3、捐资50万元以上者,除送牌匾一块在厅中挂外,并为他单独建一块功德碑,以留芳名,万古传颂;
4、两人或两人组合捐资,按上述表彰标准执行;
5、团体或单位赞助,享受相应的同等待遇;
6、除上述表彰外,还规划按捐资1万元以上至100万元的神主牌位两侧福位赠送。(具体方案另定)。
宗亲们:你们的善举将永远激励张氏子孙弘扬张氏文化共创和谐社会,你们的名字将流芳千古!
我们坚信,有全体张氏宗亲的大力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我们修建好君政公张氏家廟、重建张氏宗祠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最后,恭祝各位宗长、宗亲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生意兴隆、事业辉煌、吉祥如意!
通信地址:福建省长汀县汀州镇南大街118号张氏宗祠,福建省长汀县汀州镇东门街革命巷27号张氏家廟。邮政编码:366300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龙岩长汀储蓄专柜
帐    号:4558601—0188—050057—3
户    名:张功深   13860261638

                  
            
               
                                                                                                            福建汀州张氏宗祠理事会
                                                                                                               二O一一年十月十六日

中华汀州 发表于 2011-11-2 09:58:43

推进名城名祠建设

中华汀州 发表于 2011-11-2 19:26:49

                张 氏 世 系 (鼻祖—建业祖)

鼻 祖:挥公字天禄,号玉爵。妣诸葛氏,继姜氏。是轩辕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始造弓矢和网,黄帝命为“弓正”即弓长,因此而受赐姓张氏。公生四子:长昧讳文钦,次选讳文选,三盛讳文盛,四般字文光。

二世祖:昧公讳文钦,妣高氏。为元冥水司政,封于汾州,主水旱疾疫之职,居尹城(今清河县城池)立庙太原。生二子:长允格(炉灶发明者,玉皇上帝封属司令之神)、次台骀(朝代颤项王时)。

三世祖:台骀公字广望,袭司父职,宜泄汾水,洮水障碍,大泽帝嘉之,立庙于太原,至晋朝封为“昌宁公”。配似氏,生一子:伊源。

四世祖:伊源公名颜,袭司水政之职。妣陈氏,继铎氏。生四子:长汉、次侯、三简竹、四突美。简竹公生二子:长正、次果,果为尧待中,后养气于云阳,常乘白驴往来于汾晋间,自称生于尧之炳。至唐湘州刺史荐之朝。号之通先生,八仙果老即果公也。(帝喾时期)

五世祖:侯 公名姚,字康意,帝尧时大夫。妣姚氏,生三子::长若般、次立芳、三敬和。(尧帝时期)

六世祖:立芳公帝尧时为待中。妣姜氏(钱)。生二子:长乾、次坤。(帝喾时期)

七世祖:坤 公 妣姚氏。生一子:敦吾。(舜帝时期)

八世祖:敦吾公 妣吕氏。生一子:郊。(夏禹时期)

九世祖:郊 公 讳阳,官封司火政之职。妣高氏生子:重熙、作元。(启时期)

十世祖:重熙公 字密夷,袭职司火政。生子:吴光、仲疑、叔启。(帝启时期)

十一世祖:吴光公 字孟考。妣陈氏。生一子:天杰。(帝喾时期)

十二世祖:天杰公 少时神清气爽,有巨人之志,后助禹王治水有功,居四岳诸侯之长。妣姚氏。生四子:长钦若、次选、三盛、四明。(太康时期)

十三世祖:钦若公   字季臣,率诸侯会禹王于涂山,受典,迁房山。妣姜氏。生五子:长嘉学、次嘉奇、三嘉腾、四嘉发、五嘉伟。

十四世祖:榆 公 字嘉奇,太康时大夫。妣黎氏。生二子:长临、次卧。(仲康时期)

十五世祖:临 公 字明契,夏仲康大夫。妣韦氏。生一子:宜。(仲康时期)

十六世祖:宜 公 字用梁,为帝相大夫。妣刘氏。生一子:阳。(帝相时期)

十七世祖:阳 公 字志恒,为帝相大夫。妣吕氏。生一子:安(帝相时期)

十八世祖:安 公 字世男,寒浞,定王辛酉大夫。妣古氏。生一子:考。(少康时期)

十九世祖:考 公字仲叔,为少康时大夫。妣山氏。生一子:丞。(少康时期)

二十世祖:丞 公字济时,为帝槐时大夫。妣陶氏。生一子:喾。(帝槐时期)

二十一世祖:喾 公 字质明,为帝芒大夫。妣姚氏。生三子:龙、琦、珍。(帝芒三世王时期)

二十二世祖:琦 公 字孔武,为帝世大夫。妣常氏。生二子:契、希。(不降王时期)

二十三世祖:希 公 字步龙,为帝扁大夫。妣唐氏。生三子:志恒、志生、志学。(帝扁时期)

二十四世祖:志恒公 讳燧,为帝扁大夫。妣姜氏。生一子:泰。(帝扁、帝廑时期)

二十五世祖:泰 公  号世南,为孔甲大夫。妣伏氏。生二子:仲叔、仲奏。(孔甲、帝皋时期)

二十六世祖:还 公  字仲叔,大夫。妣王氏。生二子:纯、济。(帝发、桀王时期)

二十七世祖:纯 公  字中,商汤王大夫。妣赵氏。生一子:质。(商汤武、时期)

二十八世祖:质 公  字明颖。妣赵氏。生三子:厢、康、嵩。(大丁、外丙时期)

二十九世祖:康 公  字孙伦,太甲大夫。妣邹氏。生一子:启。(仲仁、太甲时期)

三十世祖:启 公   字丁盛。妣鲍氏(颜)。生一子:立。(沃丁)

三十一世祖:立公 字子吕,小甲大夫。妣傅氏,生一子:瑰。(太康时期)

三十二世祖:瑰公 字先克,大夫,妣王氏。生二子:秩、佐例(小甲、雍巳时期)

三十三世祖:秩公 字引和。妣姜氏。生一子:庭(庖)。(大戊时期)

三十四世祖:庭公 字振生。妣颜氏。生一子颢(灏)。(中丁、外壬时期)

三十五世祖:颢公 字瑞昌。妣常、房氏。生三子:珠、珍、玉。(河澶甲时期)

三十六世祖:珠公 字善氏。妣常氏。生二子:攸逊、勉。(祖之)

三十七世祖: 勉公 字书康,商祖辛大夫。妣祁氏。生一子:都。(祖辛、沃甲时期)

三十八世祖: 都公 字元和。妣王氏。生子:助。

三十九世祖: 助公 字归生。妣姬。生二子:顺乙、顺天。(南康、阳甲时期)

四十世祖:   须公 字顺乙。妣傅氏(姬、陈、锋)。生一子:园。

四十一世祖: 园公 字虞南。妣姜氏。生二子:辛肖、光侵。(盘庚小辛时期)

四十二世祖: 肖公 字器之。妣刘氏。生一子:昶。(小乙时期)

四十三世祖: 昶公 字成良。妣姬氏。生二子:浚、启。(武丁时期)

四十四世祖: 浚公 字受丁,商殷武丁将军。妣祝氏。生一子:惠。(祖庚时期)

四十五世祖: 惠公 字郁正,武丁司马。妣祝氏。生一子:谊。(祖甲、禀辛时期)

四十六世祖: 谊公 字仲交,豫牧。妣雷氏。生二子:稳、贤。(康丁、武乙时期)

四十七世祖: 稳公 字季甲,太史。妣彭氏。生二子:元、威。(文武、丁乙时期)

四十八世祖: 元公 字永生,大夫。妣姜氏。生二子:政、奎。(帝乙、纣王时期)

四十九世祖: 政公 字攸成,周武王大夫。妣王氏。生一子:炳。(周武王约时期)

五十世祖:   炳公字卿能,武士卿士。妣唐氏。生二子:华辰、拱辰。(成王时期)

五十一世祖: 辰公 字拱斗,康王先锋。妣邓氏。生子:本太。(康王时期)

五十二世祖: 本太公 字太照,卿士。妣蓟氏。生三子:燥、灼、焰。(昭王时期)

五十三世祖: 灼公 字子鲜。妣沃氏。生一子:兖。(穆王时期)

五十四世祖: 兖公 字史锡,穆王大夫。妣安氏(唐)生二子:灵、伟。(恭王时期)

五十五世祖: 灵公 字仁瑞,周懿王大夫。妣原氏。生一子:宏。(懿王时期)

五十六世祖: 宏公 字广泰,周武王大夫。妣刘氏。生二子:道、坤。(夷王时期)

五十七世祖:道公 字无忌,历王大夫。妣王氏。生二子:仲、允思。(历王时期)

五十八世祖: 仲公 字忠嗣,号广明,周宜王贤相卿士,居房山,诗云张仲孝友是也,公为母复仇,居四川锦州梓潼县,宋建炎间,敕封神文武圣德忠仁王,理顺天下人之心,元朝延佑间,加封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帝君,二月初三圣诞,各地多有建筑“文昌阁”以纪念,明成化间建庙立碑于京师。妣孟夫人。生二子:逸、象。(宜王时期)

五十九世祖: 逸公 字然明,周宜王大夫。妣帅氏。生一子:伯谦。(宜王时期)

六十世祖:   伯谦公字守姜,号洪颁。妣范氏。生一子:信明。(幽王时期)

六十一世祖: 明信公 字左吉。妣申氏。生二子:实、贵。(平王时期)

六十二世祖: 实公 字诚厚。妣姚氏(兰、谢)。生一子:禹臣。(春秋、恒王时期)

六十三世祖: 禹臣公 字洪颂,周敖王司徒,居曲阜。妣冷氏。生一子:元驭。(庄王、厘王时期)

六十世祖:   元驭公字卓茂。妣扶氏。生一子:熙。(惠王时期公元前676年)

六十五世祖: 熙公 字正先。妣王氏。生一子:元淑。(顷玉、匡王时期)

六十六世祖: 元淑公 字义方,晋大夫。妣王宜人。生一子:奉仪。(定王时期)

六十七世祖: 奉仪公 字万成,周简王进晋大夫,出使鲁。妣洽宜人。生一子:高陵。(简幽王时期)

六十八世祖: 高陵公 随父居山西来阳府曲沃县,为晋上大夫。妣卜氏。生一子:宜武。(战国灵王时期)

六十九世祖: 宜武公 字策。妣仲氏。生一子:佐侯。(景王时期)

七十世祖:   佐侯公字义昭,周敬王时为晋大夫,会诸侯战于鞍山,手和臂皆被箭穿,仍奋力推车,冲向敌阵,以必死致胜,官拜忠臣侯。妣范氏人。生一子:老。(敬王时期)

七十一世祖: 老公 字正明,为晋大夫,拜中军司马,以善颂世称。妣孟氏。生二子:君臣、善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时期)

七十二世祖: 君臣公 字有量,为晋大夫,中军司马,平公即位之初,改复修官,居曲阜。妣邓氏。生一子:趯。(安王时期)

七十三世祖: 趯公 字阜成,号渊石。妣刘氏。生三子:髓、骼、体。(烈王时期)

七十四世祖: 骼公 字让义,晋大夫。妣吴氏。生二子:进明、权。(显王时期)

七十五世祖: 进明公 字去疾,周慎靓王,时为赵国大夫,从居于朝后为相国。妣殷夫人。生一子:孟谈。(慎靓王时期)

七十六世祖: 孟谈公 字国师,为赵谋臣,居开封府延津县。妣刘夫人。生三子:正朔、抑朔、望朔。(赧王时期)

七十七世祖: 抑朔公 字如山,韩国大夫,史记作柳左传,哀公十年,柳朔为相人宰。妣苏夫人。生一子:开地。

七十八世祖: 开地公 字正明,历任韩昭侯,宜惠王、襄王三代丞相。妣宋夫人。生二子:平、厌。

七十九世祖: 平公 字天佑,号友量,佐朝韩螯王恒惠王为相,父子二人,先后为韩五王之相,称五世相韩。妣陈夫人。生三子:胜(居四川。生子:公艺,九世和睦同居)、良、于醇。(秦始皇时期)

八十世祖: 良公 生于周赤殳王已亥,终于汉惠帝六年壬子(前262年—前189年)寿74,字子房,号仁寿,战国末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韩国(今安徽省)人,是韩国宰相之子,祖父和父亲相韩,辅佐五代韩王,世称“五世相韩”。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韩、魏、楚、赴、燕、齐),韩当然为秦所灭,据史载良公当时青年,在当代名儒黄石公授予兵书,良公刻苦钻研,后秦乱,刘邦起来造反,良公首先辅助韩成王造反,成王不听良公谋略,是庸才之辈。良公又投奔刘邦,帮助刘邦建立一支强大的汉军与当时西楚霸王项羽争霸,当时良公为军师,最终汉军击败项羽,刘邦建立汉朝政权(公元前202年)。良公为灭秦战项羽立下大功,刘邦封张良为留侯。张良者,汉高祖刘邦的功臣也,有“纳履受书”的传说,认为张良协助刘邦取得天下,是靠了一位神奇老人赐给他的天书,但苏东坡认为那位老人给张良的不在于书,而在于他用“纳履”来考验张良,锻炼他“忍小忿而就大谋”的意志。良公庙座落在陕西省境内的秦岭中。妣周氏、继姜氏又继苏氏(有说慎、周姜、苏四夫人)。生五子:不疑、辟疆、虎、卓、薛。

八十一世祖: 不疑公 生于汉高祖乙未年,终于武帝丙午年(前206年—前135年)寿62,字让义,汉高帝大夫嗣侯爵。妣王夫人。生二子:典、高。(高生迪—无妄—皓—大顺—道陵(天师之宗)。

八十二世祖: 典公 生于汉惠帝乙卯年,终于汉帝丙辰年(前186年—前125年)寿62,字存敬,名敦九,号霸,人称天师,汉惠帝御史,文帝时迁清河县太守遂居清河里仁乡,节孝坊。妣周夫人。生四子:默、黔、燃、鹿。

八十三世祖: 默公 生于汉文帝癸酉年,终于武帝丙寅年(前168年—前115年)寿54,字骞,号古右,袭公职为清河太守。妣李夫人(吕、赵)生二子:长道成、次道达,帝命寻黄河源有功,封为传留侯。

八十四世祖: 金公 生于汉武帝乙未酉年,终于宜帝已未年(前134年—前62年)寿73,字道成,讳世安,汉大司马。妣李夫人。生一子:万雅。

八十五世祖: 万雅公生于汉武帝辛酉年,终于元帝戊寅年(前120年—前43年)寿78,字雍睦,讳千秋,号乘,班固功臣,汉宜帝元康四年(前62年)诏封阳陵公为阳陵侯。妣陆夫人。生三子:嵩(清、致和)迁西安,京(明、贵和),文敬(亮、玉和)迁许都。

八十六世祖: 明公 生于汉武帝庚辰年,终于成帝庚寅年(前101年—前31年)寿71,字贵和,号普辉,时王奔篡汉,世族多遇害,公带家眷五百余人渡扬子江,有易姓罗(长子),许(次子),薛(四子)者,不联婚之说,至衙州鹤林寺,五世又成国族。妣周氏(朱、刘)。生五子:长国安(受益),次国祥(受职迁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上清官)、三国瑞(受禄)、四国器(受福)、五国真(受恩)。(注:一说公四子,国安为清公之子迁西安)

八十七世祖: 国真公 生于汉献帝乙卯年,终于平帝乙丑年(前66年—前5年)寿71,字受恩,汉元帝时郡太守。妣李、王氏。生二子:顺、开箕。

八十八世祖: 箕公 生于汉元帝乙亥年,终于东汉光武乙酉年(前46年—25年)寿69,字以淑。妣李氏。生五子:长壮名堪,次赞迁河北,三彭、四睦迁江苏苏州,五述江西沛县,部份裔迁南洋。

八十九世祖: 壮公 生于汉成帝乙未年,终于光武丙午年(前26年—46年)寿72,字壮重,东汉时为渔阳太守,开田万顷,桑无附枝,麦穗两枝,迁四川眉州武阳彭山县。妣贾夫人。生二子:风、龙

九十世祖: 风公 生于汉平帝壬戍年,终于章帝丁亥年,寿86,字金全。妣肃氏。生一子:赢(允)。

九十一世祖:赢公 生于汉光武戊子年,终于汉安帝丁未年(28年—107年)寿80,字玉富,迁四川湄州武阳,妣樊氏。生一子:皓。

九十二世祖:皓公 生于汉光武庚子年,终于东汉顺帝刚嘉壬申年(50年—132年)寿83,字曰禄,居彭山县,为汉帝廷尉,至顺帝时(126年)拜司空(丞相)至迁为尚书仆射,赵腾等因突变上书,有司鞠治,引八十余人,皆以诽谤伏重法,力祸从未减,朝论韪之阻嘉元年卒,赐葬河南县(汉书)。妣刘氏。生二子:长宇、次富宇君右为御史。

九十三世祖: 宇公 生于东汉明帝乙亥年,终于桓帝戊子年(75年—148年)寿74,字君辅,北平范阳太守。妣周氏。生三子:英(子安)、通(子源)、才(子晃)。

九十四世祖: 才公 生于和帝庚寅年,终于桓帝戊戌年(90年—158年)寿69,字子晃。妣董氏。生三子:仁、义、忠。

九十五世祖: 忠公 生于和帝乙巳年,终于灵帝戊午年(105年—178年)寿74,字冈颂。妣曾氏(胡)。生一子:果(某)。

九十六世祖: 果公 生于顺帝巳已年,终于献帝已卯年(129年—199年)寿71,字陵如。妣曹氏(王)。生三子:裕盛(字永中)、裕贤、裕能。(迁湖南)

九十七世祖: 孟成公 生于顺帝甲申年,终于献帝丙戍年(144年—206年)寿63,字承英,号裕贤,汉仲帝质帝时肥如侯,迁顺天府,在泸沟河北岸。妣贾夫人(曾)。生二子:萧(尔福)、轨(尔禄)。

九十八世祖: 萧公 生于东汉灵帝戊申年,终于后汉昭烈帝壬子年(168年—232年)寿65,字尔福,晋怀帝时为太尉、凉州牧、封西平公。妣王氏(刘、廖)。生一子:实(平)。

九十九世祖: 平公 生于东汉灵帝戊辰年,终于后汉昭烈帝壬寅年(188年—222年)寿47,字康德袭父爵,西平公,嗣帝时陕西都督,世称“世笃忠勇”。妣谢氏。生三子:茂(经爵)羡(经儒)、美(经秦)迁顺昌。

一百世祖: 茂公 生于汉献帝乙丑年,终于西晋武帝丙戍年(209年—266年)寿58,字经爵郎,明帝时西平公。妣家氏。生一子:骏。

一百零一世祖: 骏公 生于后汉昭烈帝(魏文帝)甲辰年,终于西晋武帝庚戍年(224年—290年)寿67,字伟邦,成帝时袭父爵西平公,宪宗甲午年(274年)加封大将军,史载四世晋。妣何氏。生二子:重华、重理。

一百零二世祖: 华公 生于后汉帝已未年,终于晋惠帝庚申年(239年—300年)寿62,字乾才,号茂先,以文章名世,学贯古今,作《博物志》,察天文而识龙泉剑。仕晋武帝,咸宁三年(276年)赞伐吴有功为中书令,葬顺天府昌平县锦山,居范阳方城。妣何氏。生二子:伟、题。

一百零三世祖: 题公 生于汉后帝壬午年,终于东晋成帝丙戍年(262年—326年)寿65,字能万,为晋散骑常,随元帝南迁江左。妣王氏。生一子:桂。

一百零四世祖: 桂公 生于西晋武帝壬寅年,终于东晋穆帝甲寅年(282年—354年)寿73,字超士。妣孔氏。生四子:日明、月旦、星光、辰吉。

一百零五世祖: 星光公 生于西晋惠帝甲子年,终于东晋庆帝庚午年(304年—370年)寿67,字利千。妣冯氏。生三子:品敬、品重、品端。

一百零六世祖: 品端公 生于东晋成帝戊子年,终于孝武东晋太元辛卯年(328年—391年)寿64,字贞安。妣赵氏。生一子:轩(渊)。

一百零七世祖: 轩公 生于东晋穆帝丁未年,终于安帝辛亥年(347年—411年)寿65,字位三,晋文帝太史令。妣王氏。生二子:恭、长。

一百零八世祖: 恭公 生于东晋简文帝辛未年,终于南朝宋文帝辛已年(371年—441年)寿71,字育高,为晋礼部尚书。妣朱夫人。生三子:永和(安玉)、永清(安正)、永能(安贵)。

一百零九世祖: 永能公 生于东晋孝武甲午年,终于南朝宋文帝壬辰年(394年—452年)寿59,字安贵。妣朱氏。生一子:甫之(环)。

一百一十世祖: 甫之公 生于东晋安帝壬子年,终于南朝宋武帝乙丑年(412年—485年)寿74,字寿椿,明帝时吴郡太守。妣秦安人。生二子:宏简(思)、俦(为参军)。

一百一十一世祖: 宏简公 生于南朝宋文帝丁卯年,终于南齐明帝乙亥年(427年—495年)寿69,字宜年,梁武帝时中郎将,迁洛阳。妣房夫人。生六子:升、魁、青、节、纶。

一百一十二世祖: 纶公 生于南朝宋文帝壬午年,终于南齐梁武帝甲辰年(442年—524年)寿82,字同德,为江淮发运副使,又任拜州总管(地方官长正二品)。妣沈氏。生二子:隆、恩。

一百一十三世祖: 隆公 生于宋孝武丁酉年,终于南齐梁武帝癸卯年(457年—523年)寿67,字茂连,宋顺帝大常卿,迁河东复迁洛阳。妣陈氏,生三子:应春(盛达)、发春(盛松)、绍春(盛材)。

一百一十四世祖: 应春公 生于南朝宋顺帝戊午年,终于南齐武帝乙丑年(478年—545年)寿68,字盛达。妣王氏。生二子:纪(子犯)、昌(嘉)。

一百一十五世祖: 纪公 生于南朝齐明帝丁丑年,终于梁敬帝丙子年(497年—556年)寿60,字兰彩。妣桂氏。生三子:全、金、宏。

一百一十六世祖: 金公 生于梁武帝丙申年,终于陈后主已酉年(516年—589年)寿74,字桂瑞,随阳主簿。妣李氏。生一子:俊(文靖)。一百一十七世祖: 俊公 生于梁武帝丁已年,终于唐高祖壬午年(537年—622年)寿86,字荣奕,为河东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统辖数州)。妣陈氏。生三子:弋(芬才)、守礼(芬董)、叱子。

一百一十八世祖: 守礼公 生于南朝陈庆帝丁亥年,终于唐太宗戊子年(567年—628年)寿62,字芬董,讳畅荣,名仁伟,为随涂山丞。妣杨夫人。生一子:君政。又曰生四子:定国(芳亭迁荆州府)、重国(芳远)、畅荣(芳清)、祥国(芳垂号道陵)。

一百一十九世祖: 君政公 生于隋高祖文帝二年庚戍,终于唐高宗壬子年(590年—652年)寿63,字芳清,名庸阳,韶州别驾,遂居焉。妣邱氏(罗)。生六子:子胄、子卿、子仲、子誉、子虐、子猷。

一百二十世祖: 子胄公 生于隋杨帝乙亥年,终于唐中宗甲申年(615年—684年)寿70,字荣立,为剑州令,迁韶州曲江县。妣谢氏。生四子:宏藏(华珍)、宏毅(华珠)、宏智(华玉)、宏愈(华榆)。

一百二十一世祖: 宏愈公 生于唐高宗乙卯年,终于玄宗辛酉年(655年—721年)寿67,字华榆,讳庭,号佐思,为州刺史。妣谢氏。生四子:九龄、九皋、九章、九宾。

一百二十二世祖:九皋公 出生于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卒于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是唐代的贤士之一。名相张九龄的二弟,累官睢阳太守,宋州刺史和岭南节度使封南康县伯,曾推举过高适等人。生十一子;捷、抗、晢、方、拱、撝、捍、掞、披、擢。

附:九龄公(九皋公之兄长)生于唐高宗咸亨四年,终于玄宗开元庚辰年(公元678年2月14日—公元740年5 月7日)寿63,名博物,字子寿,又字澂召,谥文献,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曲江)人,古代历史名人,初盛唐著名诗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 、“岭南诗祖” 、“曲江风度”的美誉,是岭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因与当时宰相姚崇意见不合,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途经大庾岭,见古道年久失修,险峻难行,向唐玄宗献状“大庾岭新路” ,后奉命执行,于是率领家乡百姓开凿大庾岭路(长约20余丈,宽3丈),沟通南北往来,是历史上北方与岭南的交通要道。九龄曾任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迁中书令,为相贤明,在逆境中坚守正道,刚直不阿,居心思危并能洞察安禄山、李林甫的叛国企图,可惜当年唐玄宗被奸臣所惑,一意孤行,开元二十五年贬荆州长史。离朝不久,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难西蜀时念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知之” 。如果九龄的建议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历史将被重写。九龄石雕像坐落在韶关市曲江园,墓地位于韶关北郊墩子头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墓宽六七米,高约四五米,墓前呈凹字形,墓碑上书“右丞相始兴伯张文献公墓” ,墓的左右两侧有“樵苏永禁,竹帛犹存”的圆形石刻。九龄墓多次被盗,据公元1960年7月广东省博物馆组队发掘九龄墓所得徐安贞所撰《唐故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始兴公阴堂志铭并序》载:“公之生岁六十有三,以开元二十八年五月七日薨” 。因历朝均有祭扫,这座山被当地百姓称作丞相山,山脚处建有“张文献公祠”,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坟墓时所建,“文革”期间荒废,公元1982年韶关市政府重修,祠内墙上镶嵌有张九龄、张九龄夫人、张九皋、张九章4块旧墓碑。其夫人墓在九龄墓稍下处,九龄弟九皋之墓在九龄墓右面山下,九章墓在左面山下。公元1978年,该山周围被列为“张氏家族墓地” ,公元1985年8月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龄故居(韶关始兴县隘子镇石头村)(九龄在韶关曲江出生)不远的旗岗寨山麓有一个“张文献公祠” ,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10月11日,祠堂“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的字样映入眼帘,祠堂正殿供奉的文献公塑像风仪秀整,风度蕴藉。九龄著有永世留芳的《千秋金鉴录》 ,《张曲江集》二十卷,存诗二百余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进名城名祠建设致海内外张氏宗亲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