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美 发表于 2011-11-8 16:37:51

客家擂茶溢清香 两岸浓情一茶牵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0/94/28/10942888_206471.jpg

          新华网福州11月8日电(记者董建国 刘旸)海峡两岸客家擂茶文化交流会7日在“擂茶之乡”福建省将乐县举行,两岸1000多名客家乡亲欢聚一堂,畅谈擂茶文化。
  7日上午,擂茶文化交流会在将乐文化广场开幕。依傍着潺潺流淌的金溪河,来自台湾新竹、高雄以及江西黎川,福建宁化、泰宁、将乐等六地的擂茶表演队共同演绎了这一古老习俗,现场比拼擂茶制作工艺,并请观众品尝。畅饮着浓浓擂茶,欣赏着客家歌舞,现场一片语笑歌欢。
  “擂茶这一习俗折射出客家人勤俭持家、包容友善、邻里和睦的精神,是我们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台湾新竹县农会总干事戴锦源说,“在大陆与台湾民间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客家人的擂茶习俗也成为了海峡两岸民间往来的重要文化载体。”
  据悉,擂茶风俗可以追溯到晋代,历史悠久,被称为“古代茶文化的孑遗”。海峡两岸擂茶同出一源,均属于客家擂茶系列。台湾擂茶主要分布于新竹、桃园、台北、花莲等地区。在大陆,福建将乐擂茶较为突出,具有较大知名度,被誉为“擂茶之乡”。
(来源:新华网)

龙在汀江 发表于 2011-11-8 16:49:47

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又一说,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至今仍流传于闽、粤、赣客家居住区。

龙在汀江 发表于 2011-11-8 16:50:09

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芝麻、花生等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擂茶在中国南方多有分布,但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又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特制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广东的陆河、揭阳、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为吃擂茶而特制的瓷器)擂成粉末后,加上捣碎的熟花生、芝麻后,再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擂茶
怡”之感;湖南的桃花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为主,放入碾钵里擂碎,后用白开水冲泡,再放点白糖。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说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笑容你在哪里 发表于 2011-11-8 16:50:35

知道了

龙在汀江 发表于 2011-11-8 16:51:06

擂茶的制作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棍和擂钵。前者取一根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等,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清明前的山梨叶、大青叶(不分季节)、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擂茶
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相传擂茶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称绝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荤可素,可粗可精。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煮熟,连水冲入;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擂茶,制作简便,清香可口,且因配料不同,分别具有解渴、清凉、消暑、充饥等效用,经济而又实惠。

龙在汀江 发表于 2011-11-8 16:51:21

擂茶功用
  擂茶只当作一般饮料。若当药用,如祛风寒、消暑气、清火解擂茶养生口口香
毒之用,可添加如细叶金钱、艾叶、小叶客食碗(马蹄金)、班笋菜(荠菜)、黄花、薄荷等,同茶叶一起擂烂。各种配料,易熟品,切碎后,放入钵内由开水冲熟;难熟的,放入锅内煮熟,同开水一起冲入钵内。

龙在汀江 发表于 2011-11-8 16:51:34

擂茶习俗
  客家人热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荤素两种。招待吃素的客人饮用,加花生、豇豆或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粳米粉干、凉菜等;招待吃荤的人擂茶
饮用,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甜笋、香菇丝、煎豆腐、粉丝、香葱等配料。   客家人在南迁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渐养成一种坚韧耐劳、向外发展、敢于冒险的品格。正是这种品格,给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寻找新天地的原动力。擂茶的品格与客家精神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么?擂茶,取之于山野,烹之于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风霜雨雪;品之,呈优雅闲适之情,增粗犷豪迈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宝,是跋涉者的“源泉”……每一种饮食文化,无不是生活哲学的一种诗化,一种启迪。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龙在汀江 发表于 2011-11-8 16:51:48

土家擂茶
  现场擂制土家擂茶
土家擂茶,主要分布在湘、黔、川、鄂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土家族的一种特产,由土家五谷杂粮:大米、生姜、芝麻、大豆为原料在特制的擂钵中擂制而成,具有营养丰富、健康养身和健胃养颜等诸多功能,是热情好客的土家人款待客人和馈赠的最佳之品。土家擂茶起源于汉,相传,汉武帝时期,将军马援率兵南下远战交战,途径湘西武陵地区时正值盛夏,无数士兵患有当地流行瘟疫,民间一老翁以祖传秘方——擂茶献之,将士们病情迅速好转,之后,土家擂茶就广泛流传于民间,至今土家族人一直都保留有喝擂茶的习惯。在美丽的凤凰古城,土家擂茶更是和镇城之宝姜糖、血粑鸭一起被称为“凤凰三宝”。

龙在汀江 发表于 2011-11-8 16:52:03

客家擂茶
  在渊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擂茶算得上客家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它是客家人特制的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擂持是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制成,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用于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擂钵是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有茶叶、大米、芝麻、黄豆、花生、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也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后储备起来,用作常年之需。加用的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一般采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用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则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后,倒入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按住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方向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一种日常的饮料便宣告制成。   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由南到北的流徙迁移过程中,往往因为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成药饮,而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又特别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作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人上门,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招待。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荤可素,可粗可精,这点和客家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是一致的。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先煮熟,再加水冲入;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后即成佳品。因此客家擂茶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也得到了充分交流。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闽有“居建阳县的畲族雷大爷创始擂茶”的传说;湘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证研麻,泡茶款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枣擂杵。

龙在汀江 发表于 2011-11-8 16:53:18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7732.htm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擂茶溢清香 两岸浓情一茶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