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古城墙是世界客家首府汀州城市的象征,千年州郡路府所在地汀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
汀州古城墙是世界客家首府汀州城市的象征,千年州郡路府所在地汀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汀州古城墙简介,截止2011年12月汀州古城墙已修复2800米
http://www.zg1929.com/zhuanti2010/plus/view.php?aid=37876
汀州古城墙始建于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当时的汀州刺史陈剑将汀州州治从东坊口迁到今址,初建的城墙为土筑,防御设施简单,无子城、敌楼及护城河。859年(唐大中十三年)刺史刘峻始增筑子城和敌楼179间。
汀州古城墙始建于唐朝大历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古城墙全长4119米,从卧龙山顶往东西两端包围整座汀州城,北山东西两侧有“东翘舒啸”和“西倚听松”两个烽火台。城墙从东门天后宫旁的泰安桥朝天门起,沿汀江河分别跨龙潭公园、水东桥畔的龙潭烽火台、丽春门烽火台,到据守五通桥的五通门,直到汀州南寨对门的惠吉门、富有门,又把守西溪河旁的宝珠门(后来为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打胜长岭寨后的入闽第一门),最后止于西大门通津门。从朝斗岩望去,整个汀州古城墙依山傍水,巍峨雄伟,门楼森然,飞檐高耸,成为全国罕见的“观音挂珠”一景,也成就了千年州郡路府所在地汀州的历史辉煌。
汀州古城墙是客家首府汀州城市的象征,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长汀为重振汀州雄风,从1992年开始,历尽艰辛,修复唐代古城墙,截止2011年12月,已修复汀州古城墙2800米。
http://bbs.ctw.cn/p_w_upload/Mon_1111/71_991_ccb12cdc965cb46.jpg
汀州古城墙始建于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当时的汀州刺史陈剑将汀州州治从东坊口迁到今址,初建的城墙为土筑,防御设施简单,无子城、敌楼及护城河。859年(唐大中十三年)刺史刘峻始增筑子城和敌楼179间。
1066年(宋治平三年),汀州太守刘均第一次扩建州城,筑土城墙周长“二百五十四”步,城墙基宽10米,厚3.3米,高6米。开挖城壕引西溪东流,扩展城址范围:东临汀江,西至西门,南接三元阁,北连卧龙山。开辟6道城门:东北兴贤门(后改朝天门)、东为济川门(后改丽春门),南为通远门(后改镇南门)、鄞江门(后改广储门)、颁条三门,西为秋成门(后改通津门)。增修敌楼510间及敌垛。 1371年(明洪武四年),土城墙全部包以砖石,建女墙约 4000米。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汀州太守杨世芳与长汀知县王邈,筑土为县城,总长约2067米,城堞2180余个,列7门。汀州府形成两圈城墙,内圈为汀州府城墙,外圈为长汀县城墙,遂有城内城外之分。
1631年(明崇祯四年),郡守笪继良遵旨“撤郡城增县城,合郡县为一”。此举先后历时6年,至1636年(明崇祯九年)10月告竣,完成了州县城墙合一的大局,并增修城墙225O米,共1200个城堞。此时城墙以汀江为界,从东向南绕到西北,一直围到卧龙山脊。 清末以后,汀州古城墙年久失修。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出专款按历史原貌修复,使唐代汀州古城墙焕发古城独有的韵味,仿佛一道永不消失的彩虹,截止2011年12月长汀已修复的汀州古城墙2800米,为客家首府长汀历史的天空添光加彩。
1996年,汀州古城墙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们如果有机会鸟瞰长汀城,会看到古城墙以汀江为界向向两边延伸至卧龙山顶,经山脉蜿蜒而下将整个城包围,恰似一串挂在脖子上的佛珠,被称为“佛挂珠”。身处穿河而过的汀江古城,沿河的古城墙又成了护城河,看上去几分神秘几分沧桑。沿着古城南大街行走,街上深沉的青砖围墙,门面破落的雕梁,屋顶上青瓦层叠,高低参差,都不时竞相显现着这座古城往惜的辉煌。
(来源:苏红网,2011-05-23)
http://bbs.ctw.cn/p_w_upload/Mon_1111/71_991_7f4fc946356823a.jpg
http://bbs.ctw.cn/p_w_upload/Mon_1111/71_991_5b98d55b213cebd.jpg
http://bbs.ctw.cn/p_w_upload/Mon_1111/71_991_40504e773030177.jpg 帅气 支持 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