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sfz 发表于 2012-6-13 11:06:30

长汀老“愚公”自2002年以来经长时间的努力已修复汀州古城墙2400多米

长汀老“愚公”自2002年以来经长时间的努力已修复汀州古城墙2400多米

提示: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诚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在不断消亡,在此背景之下,“保护城市根脉,留住历史记忆”作为主题口号之一的喊出更为重要。在长汀,一群老人自发地修复古城墙的行为就更是可贵。

长汀老人和汀州城墙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2-06/12/content_333462.htm



http://fjrb.fjsen.com/fjrb/res/1/21/2012-06/12/09/res01_attpic_brief.jpg汀州古城墙惠吉门新颜http://fjrb.fjsen.com/fjrb/res/1/21/2012-06/12/09/res03_attpic_brief.jpg汀州古城墙惠吉门旧貌http://fjrb.fjsen.com/fjrb/res/1/21/2012-06/12/09/res05_attpic_brief.jpg游炳章老人在修复一新的古城墙上

汀州古城墙,从卧龙山顶两翼沿山势逶迤而下,环抱全城,交汇于汀江河畔,犹如虎踞龙盘,恰似“观音挂珠”……

这是《长汀县志》卷首的汀州城池图中,我们看到的汀州古城墙。

如果,没有这么一群老“愚公”的长时间的努力,以上的形容词永远只能使用在联想中,“观音挂珠”永远只停留在发黄的县志里,我们根本无法一窥汀州古城墙曾有的瑰丽和传奇。
“我们不修起来,下一代人就忘了”
2012年6月8日,我们在长汀见到了80岁的游炳章老人,他现在还担任着长汀县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会长,过几天,他要到江苏无锡接受第五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的颁奖,并汇报修复汀州古城墙的成功经验。

“我们花的钱不多,但是做了实事。保护古迹的事,看得见摸得着,我们用实事说服别人。”谈起得奖的原因,游炳章自豪地说。

汀州古城墙始建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被损毁前全长4119米,依山傍水,环抱全城,形状宛如“观音挂珠”,堪称奇特。千百年来,古城墙历经沧桑,见证了闽西大地的历史与文明。但是到了民国,由于城砖被挖走铺路,古城墙遭严重损毁。从1993年开始,长汀县便着手修复古城墙,但因耗资巨大,终无以为继。

直到2002年,退休在家的游炳章带领着一批离退休干部,四处奔走,发动各方力量,开始了古城墙修复工作。

“我出生在长汀,生长在长汀,这里的文物古迹非常多,但是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唐代留下的古城墙。小时候,我们都见过这段城墙,也在上面玩过,对它有很深的感情,可惜后来被毁了。”游炳章说,“我们这群七八十岁的老人见过这段城墙,能回忆起它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不修起来,下一代人就忘了,城墙就没了。”

于是,2002年底,游炳章和39位离退休干部共同发起,成立了“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并被推举为会长。有了协会这个平台,老人们便开始广泛发动群众,边宣传,边集资,边修复古城墙。
“为了筹集资金,我们磨嘴皮,跑断腿”

古城墙的修复工作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

当时,长汀县财政并不富裕,财政拨款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工程开支。到2005年,用于古城墙修复的人工、原材料等经费不到百万元,其中20万元是外债。为了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游炳章带着协会的骨干们,上北京、跑省城、走基层,甚至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筹集资金。

“筹钱是最难的任务,我们磨嘴皮,跑断腿,想尽了千方百计。”回忆起四处筹钱的点点滴滴,身负重担的协会募捐组组长魏焜安感慨万千。

2003年10月,他们深入居民家中,在长汀营背街社区发动大募捐,大家分成两组,沿着社区两条大街,无论商店还是民房,挨家挨户募款。“那次,我们一共花了五六天才把两条街都募捐完,一共走了200多户,筹了1万多元。”魏焜安说。

2005年,修复古城墙的资金出现紧缺,游炳章和魏焜安便来到龙岩筹款。他们向市直单位、稀土公司、煤炭公司等等当时较有财力的部门、企业,以及在龙岩工作的长汀人一家家募捐,整整一个星期,走访了541户,筹集了10万元资金。

此后,他们陆续到福州、广州、北京等地募捐,又在长汀每个居委会设置募捐点,发动学校师生、退休人员捐款。

老人们的行动得到了杨成武、涂通今、李欣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捐资和鼓励。杨成武生前嘱咐:“一定要汀州古城墙修复好。”老红军涂通今将军也指出:“汀州古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十年来,协会共收到拨款、捐款超过500万元,其中有200多万元来自民间募捐。资金来之不易,老人们要把每一元钱都用在刀刃上。他们通过《简报》、媒体、会议、捐资芳名榜等及时向社会和捐款人公布每笔捐款的流向和用途。
“这群老头子做了点实事”
对于这群老人来说,古城墙修复工作能进行至今,很大的动力来自于群众的支持。然而在工作之初,尽管他们兢兢业业,大家却并不领他们的情。

原本,古城墙的墙基上住着许多户人家,修复城墙意味着这些居民需要拆迁;有时,新修的墙垛会挡住民宅的采光,或者改变市民出行的道路。这些都导致有些群众不理解甚至抵触。于是,当时有许多人都不看好他们的工作,谩骂的也有,说他们‘放大炮’的也有,还有人很不看好地说“凭这些老家伙若能修复古城墙,除非公鸡下红蛋,太阳从西边出。”

这让负责宣传工作的曹清华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他今年72岁,他记忆最深的是,在城墙施工的奠基典礼上,原本立的一块碑,第二天就被人砸碎了。原来,是有人怕城墙挡了他们家的采光。此后的施工,也有不理解的群众把刚砌好的砖推翻。“这让我们感到,做好舆论宣传,让群众了解修复城墙的意义、支持我们的工作有多重要。”曹清华说。

于是,他们举办活动、印刷材料,大张旗鼓、大造舆论。他们发动文艺队在公园开展宣传表演,魏焜安还花了三晚为活动创作《十唱修复古城墙》。他们创办了《简报》介绍工作进展,每期复印上千份发往全国各地。

除了大力宣传,老人们还努力深入群众做思想工作,解决好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有一天晚上,突然下起大雨,工地上的设施把居民房屋损坏了,游炳章连夜赶到现场,找到地方安置好屋主,安排人把损坏的房子修好后,再让屋主搬回。“我们这样做,群众都很感动。之前有群众会破坏我们的工地,我们就上门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几次,我们有耐心,他们总会理解我们的。”曹清华说。

渐渐地,随着修复工作的深入,当地居民看到了越来越完整的古城墙,感受到城墙带给他们的好处,也越来越理解老人们的工作。许多人变得热心起来,捐款渐渐形成了一种氛围。

有一位60多岁的拾荒老人,平时生活艰苦,省吃俭用,却心系古城墙修复,一有钱就向协会捐款,虽然每次都是十元二十元,但是累积至今已经超过百次,一共捐了12500元。游炳章感叹,他们的行动终于感动了群众。

从2002年至今,他们修复古城墙2400多米,城楼两座、城门洞一个、烽火台两座,新增了一些亭、阁、道路、诗词碑廊,还开辟了一个龙潭公园。

游炳章说:“现在,修复起来的城墙成为大家休闲的地方,群众对我们这群老人评价很好,好多人都说,‘这群老头子做了点实事’。”

接下来,他们还要把古城墙继续修复下去。游炳章希望,在有生之年,他能够让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观音挂珠”修复完整,重现当年汀州古城墙的古貌雄姿。

(来源:福建日报,2012年6月12日;记者:吴旭涛,陈文波;通讯员:陈天长,赖建 文/图)

记者手记:“滴水穿石,人一我十”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2-06/12/content_333461.htm

在见到游炳章的时候,记者很难想象,这位已经80岁、戴着草帽、走路有点踉踉跄跄的老人,竟有如此大的能量,牵起修复古城墙这样大的工程。

为了守住自己儿时的记忆,为了把这段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代,游炳章们用自己的执著和努力改变了古城墙的命运。

他们的努力,为全国许多地方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经验和范本。

在并未获得足够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向民间寻求帮助。他们深入社群,挨家挨户做工作、筹善款;他们走机关、跑单位,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他们还往外走,向在外的长汀籍企业家、组织机构筹款。

在未获得群众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他们迎难而上,举办活动、印发材料,并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让群众了解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们还积极主动地解决施工过程中给群众造成的困扰,并作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取得了谅解。

正是资金的来之不易,群众支持的来之不易,让这群行动都有些不便的老人,表现出了令人称奇的办事效率,能够“拿一分钱办十分钱的事”。他们常用当年苏区干部“自带饭包去办公”的精神激励自己,不计报酬,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样的做法,也让他们在群众中有了良好的口碑,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有了群众的支持,他们的工作便更有信心和力量……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一位老人说,这就是他们想告诉大家的长汀精神。正是以这群老人为代表的千千万万长汀人齐心协力,才有今天汀州古城墙的古貌新姿。

(来源:福建日报,2012年6月12日;记者:吴旭涛)

小小辉 发表于 2012-6-13 11:12:06

游老不错,我也帮他投票了。

ctsfz 发表于 2012-6-13 11:20:18

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会长游炳章在无锡参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的颁奖典礼及报告会

承载着汀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红色摇篮、中央苏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红军长征首发地和中国客家美食之乡、中国女性文化之乡的荣光与美誉,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会长游炳章已于2012年6月11日前到达无锡参加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的颁奖典礼及报告会!

第五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 颁奖报告会发言稿福建长汀游炳章(2012年6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亲爱的海内外同胞、国际友人:
    大家好!
    我是来自福建长汀的一名代表,首先让我衷心感谢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和所有海内外有识之士为华夏文物保护事业、为本项活动作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感谢家乡父老乡亲、全国各地长汀智力支乡协会及海内外的其他客家乡贤、友好人士对修复汀州古城墙的关心支持!我作为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的组织参与者,只是尽了一份微薄之力,荣誉属于大家。
    长汀是著名的汀州府所在地,汀州古城墙是汀州唐宋古城的标志性文化景观,是世界客家人挺立的脊梁。各级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修复汀州古城墙。从1993年开始,长汀县政府和一批热心人士修复了367米城墙和一座城楼、两座烽火台。后因资金短缺,修复一事暂时中断。2002年我和一批离退休干部联名向长汀县委、县政府报告提出发动民间力量修复汀州古城墙的大胆倡议。当年年底,县政府批准成立“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县建设局腾出房屋给协会作为办公地点。十年来,从政策贯彻到宣传发动,从修复规划到工程施工,协会都在县委、县府的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
    修复汀州古城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最大的困难是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筹措资金。我们协会一班人在人们的惊疑、观望和闲言碎语中迎难而上,白手起家。为了动员群众出资出力,参与修复汀州古城墙,协会十分重视舆论宣传,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上北京,跑省城,走基层,找领导,拜将军,举活动,印材料,大张旗鼓,大造舆论,大力宣传,让人们明确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增强自觉参与修复古城墙的意识。我们亲赴龙岩、福州、厦门、广州、北京等地,和全国各地的长汀智力支乡协会联手发动捐资。
    我们边宣传,边集资,边修复,协会通过《简报》、媒体、会议、捐资芳名榜等方法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每笔捐资的来龙去脉,自觉引导公众监督,我们把每一元捐资款都用在刀刃上。我们协会一班人常用当年苏区干部“自带饭包去办公”的精神激励自己,不计报酬,自觉为修复古城墙出力。这些做法在海内外铸起了良好的信誉口碑,确保协会发起的捐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协会及时总结、宣传,再总结,再宣传,使民间筹资活动长盛不衰。源源不断的集资款为修复汀州古城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服在古城墙遗址建房者搬迁是最棘手的工作。协会一班人认真调查研究,向县领导建言献策,不怕磨破嘴、跑断腿,向搬迁户做耐心细心的说服工作,协助政府贯彻“先安置,后搬迁,再修复”的政策,做到和谐拆迁,多方满意,为修复古城墙扫除了障碍。
    十年来,协会已筹集来自各方的资金五百多万元,另再由政府投资进行拆迁安置,修复古城墙2400多米,占全长的60%,修复城楼两座、城门洞一个、烽火台2座,新增了一些亭、阁、道路、诗词碑廊,开辟了一个龙潭公园。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观音挂珠”式的汀州古城墙已初展其古貌雄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惊叹目光。
    修复古城墙活动,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波助澜,促进了长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在汀州古城墙逐渐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修复汀州古城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及“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实践证明,政府积极领导,群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一定能保护传承,服务现实。我们决心坚持不懈,继续奋斗,把汀州古城墙修复好,保护好,利用好。
    汀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红色摇篮、中央苏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红军长征首发地和中国客家美食之乡,当今又是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示范地,是现代纺织、稀土、机械、电子、物流、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产业基地,在保护文化遗产、建设海西名城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借此机会,我热忱邀请大家到福建、到长汀来做客!汀州客家儿女笑迎八方宾朋!
    谢谢大家!

静竹轩 发表于 2012-6-13 11:31:13

游老 好样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汀老“愚公”自2002年以来经长时间的努力已修复汀州古城墙240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