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客家“九厅十八井”-长汀馆前沈家大院游记:走进古色古香
汀州客家“九厅十八井”-长汀馆前沈家大院游记:走进古色古香http://www.mxrb.cn/szb/html/2012-10/12/content_55913.htm
2012年国庆黄金周,天气不错,秋高气爽。
周末,和一群素未谋面的友人去馆前看沈家大院的九厅十八井。
我的心,很兴奋,对将要抵达的那个地方,充满了期待和想象:九个厅子连成一片,有多壮观啊?!一个大院内真有十八口井吗?
车开到云霄山脚。我们下了车,步行。田野上,小野菊们开着黄的花,白的花。弯曲的田埂边,长着车前子。远处人家,有鸡在草丛中觅食。路上难得遇到村人。花安静,草安静,村庄安静,仿佛只有太阳光,“噗噗”地往下掉。偶有两声狗吠,叫过一阵,复又归于宁静。
我们一路走,一路听当地的导游介绍。沈家大院,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一位叫玄孙公的商人从京城请工匠到沈坊村建造的。它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可容纳几十户人居住。
很快,我们就到了沈家大院。放眼望去,没有多余的色彩,就是黑与白。黑的瓦,白的墙,一清二楚着,又是眉清目秀着。飞翘的檐上,乌黑的瓦当,展翅的燕似的,悬在上头。我不禁在心里叹道,这座经历数百年风吹雨打的老屋,依然能完整如初,真是不易!
走进院内,一阵古色古香的风立刻朝我们扑面而来。院内大门、正厅、后厅分别石刻“云峰萃秀”“居仁由义”“和气致祥”等名人题字,具有典型古代建筑风格。整座古民居均为木柱顶梁。厅堂内雕梁画栋。梁上雕有人物动物花草鸟兽,栩栩如生,精湛非常。随便取下一小块,都是非同寻常的艺术奇葩。我拿出相机,镜头里的沈屋,像一位隐居乡村年近古稀的老人,白发苍苍,脸上波平浪静的。朴质,自然。
我随着友人,捉迷藏似的走进一间又一间房。正厅、卧室、厨房……这里的每一个大厅,都能摆放几十张大圆桌。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一大家子人围着大圆桌吃饭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快看,这是鸦片床!”我们闻声而至,近前一看,是一张木制双人床。呵,那些吸鸦片的人真懂得享受,连吸鸦片都还有专门的床。
抛开那片刻沉重的心情,我的目光开始不断找寻传说中的“十八口井”,却一个也没有见到。我疑惑地问见多识广的春兰姐。她爆笑,说,傻妹子,这不是指十八口水井,是取光的天井啦,晴天用来蓄阳光,阴天拿来蓄雨水。呵呵,原来如此!
大厅的两侧是卧室。有的房间内还住着人,有的房却早已不住人了。橱柜、杆秤、斗笠……这些寻常之物,在这里,都成了艺术。轻抚,每道褶皱里,都是柔软与温情。
房间的两旁设有楼梯,杉木做的。导游说,楼上可是以前小姐居住的。我抬头望,漆黑一片,暗得很。人往上看,看不见。但从楼上往下看,倒是清楚得很。这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和几个友人立马踩着陡陡的木楼梯来到楼上。嘿嘿,灰尘曼舞的。我们一个个赶紧咚咚咚地从楼梯上下来。
屋与屋的衔接处是长长的走廊,由大小鹅卵石铺成。细看,是一幅幅精美的拼图。走廊两旁的墙壁保留的几幅壁画,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让人忍不住要发上一回呆。从这里的壁画上看,很能说明一点——离艺术最近的,是民间百姓。
千百年来,多少轶闻旧事都已消逝在历史的风雨中。沈家大院却依旧坚守着最初的那份恬静、朴实,一直在无声无息地书写着锦绣华章,用她醉人的情韵熬成千古的芬芳万世的柔媚,经久不息。当我走近她时,我领略到的不仅仅是她外在的美感,还有掩藏在历史深处的端庄优雅,那是用时间浸出来的绝代风华。
(来源:闽西日报,2012年10月12日;作者:钟娴) 汀州客家建筑“九厅十八井”-长汀馆前“沈家大院”
写得太美了 太有水平了,好文章 无图无真相 好帖,要支持 写得好 上图 写得非常优美,可惜就是看不到,谁组织一下,我们一起现场看一下 有没有人去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