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背”与里面———兼谈客家方言的避讳
知(dī)背”与里面———兼谈客家方言的避讳(2)梅州网www.meizhou.cn
[俗语正解⑨]
□丘桂贤
客家人对方位的叫法非常特别,甚至是隐晦,常常令不操客家方言者困惑,比如把“里面”说成“知(dī)背”,把“外面”说成“外背”,这又有何来历呢?
我们不妨从语言避讳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原来,客家话“里”音同“狸”,“里面”犹同“狸面”。“狸”是常用贬义词,如狐狸嫲、花狐狸、狐狸花猫、狐狸唔知尾下臭等等。如果说某人的脸用“狸”来形容,则意味着这家伙多是非,是十足的骗子,故理应讳之。“里”为何又代之以“知”呢?原来,清时钱大昕从音韵上证明了“古无舌上音之分”,即“知”的上古音就是“dī”。客家人笃信,“真知”不是表浅的东西,是深藏于“里”的,故把“里面”说成“知背”(“背”的说法见上一节),此称尚有特别的寓意,表示厚实的知识需用背来扛负。另外,“里面”也可说成“知肚”,此称明意是指明方位,更深层是称赞满肚知识!同理,“外面”因“碍面”,而改称“外背”,亦是缘于避讳。
知,客家话今文读为Zī,而与女阴之“膣”同音,很明显,此称不雅,故“知”的读音都要取上古音“dī”,而不读今的“zi”。语音避讳,亦是客家方言避讳的一种方式,因讳而存古,是一种智慧和文化。有学者把“里面”写成“里背”或“底背”,但是,都未能找出合理的语音解释,因为大多数客家地区均无此读法。
“里面”改称“知背”,由此可看出,客家日常用语非常有讲究,有着深刻的寓意。客家人尊知,尽在言语之中;客家人崇文,用心非常之良苦。 看看 学习 梅州客家方言与长汀话又有所区别!! 余先生很知肚,满肚的学问.。学习了。 里面,长汀话就是里背(dibui),并没有楼主所说的意思。
“背”,有背面、后面的意思,长汀话“背哩”、地方名“照壁背、府背”。
许多本地人的语音,被外人误解了。典型的就是“得色”,古汉语中早已存在,居然被人误会为“鞑杀”,就是典型的用普通话理解客家话的例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