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万里须长剑,才貌双全大将军——千古冤臣蒙恬
档案姓名:蒙恬
祖籍:齐国
座驾:四驱战车
武器:九十厘米长剑
历史评价:笔祖、大秦忠良,抗匈名将
经典之战:大破匈奴之战
特长:精通兵法、典狱、书法、音乐、发明、工程的全能型人才
必杀技:万箭攅射
智商:文武双全、聪明绝顶
相貌:绝世帅哥
性格:忠肝义胆、胸襟坦荡、一心为国
缺点:无
偶像:秦始皇嬴政
最好的兄弟:蒙毅、扶苏
最讨厌的人:赵高
理想:开疆拓土,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死亡方式:服毒自杀
简历
约公元前250出生~约公元前226年:出身名将世家,少与李斯学习典狱之学,后担任狱官
公元前226年~公元前215年:投身沙场,参与秦统一六国战争,并因功升为秦内史(咸阳市长)
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10年死亡:奉令率三十万大军北守长城,威震匈奴 先提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死的最冤的一个忠臣是谁?
伍子胥?白起?李牧?
都不是,伍子胥死的壮烈,是因为他没有识人之明;白起死的不值,是因为他的性格太固执;李牧死的悲惨,是因为他明知不可为而为。
故此三人死的一点儿都不冤,实乃性格决定命运。
真要说冤的,那就是本篇要介绍的大秦名将蒙恬了。这可不是小生我说的,那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以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的评价还是有些分量的,看来蒙恬确实死的很冤,比窦娥还冤。
是啊,蒙恬一生行事,又忠诚又讲义气,与上与下与同僚,关系都处的很好,他怎么就被害死了呢?
一个字,衰;两个字,倒霉;三个字,不走运!
事实上,蒙恬在临死的时候也曾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既然如此,那作为一个品德性格全无缺点的大帅哥,蒙恬为什么会莫名其妙的卷入到一场凶险至极的宫廷内争里去,结果被活活的搞死了呢?
还是那句话,欲知详情,且听下文分解。 1.多才多艺的风流公子
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崔豹《古今注》
与两位武安君白手起家不同,蒙恬出身于秦国名将世家。他的祖父蒙骜,是事奉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四代秦国国君的秦军元老。自昭襄王时期从齐国来到秦国,至公元前240年为国捐躯,蒙骜一生共为秦国打下七十余座城池,可谓战功赫赫。他的父亲蒙武,战功稍逊,但曾多次作为王翦的副手南征北战,也是秦国的一名宿将。而蒙恬与他的弟弟蒙毅,不但容貌俊美、聪敏好学,且自小出入宫中,与嬴政共同跟李斯学习刑狱之法,故深得嬴政宠信与重用。可以说蒙氏与王氏,是秦国的两个名将批发工场,数十年人才辈出,一个比一个牛。
蒙氏兄弟家世显赫,从小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正统儒法教育,他们的老师李斯,不但是儒、法家巨子,同时也是一代书法大家(小篆就是李斯整理的),而小蒙恬也很争气,长大后不仅成了个法律专家,而且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尤善书法、音律之学。传说我们现在用的毛笔、古筝,就是这个大帅哥发明的。
不过,据史学家考证,毛笔与古筝在秦代以前早已有之,蒙恬恐怕只是改良了它们的制作工艺,并非其真正的原创,但这并不妨碍民众对蒙恬的神化,据说在“湖笔之都”浙江湖州善琏镇,当地人不但奉蒙恬为“笔祖”,还给他编造了一个英雄救美自由恋爱的老婆卜香莲,称为“笔祖娘娘”,将夫妻二人供奉在蒙公祠内,每逢农历三月十六笔祖生日及九月十六日笔组娘娘生日,乡民们就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俩。
看来,蒙恬并不是一个只懂得打仗的大老粗,他写的一手好字,弹的一手好筝,且还有些大发明家的风范,可谓文采风流的很呢,可惜史书在这方面记载太少,不然,蒙恬又何尝不是另外一个潇洒儒将周公瑾? 2.第一仗就输了
秦代是全能官吏的时代,文职武职之间并无截然的界限,军吏可转任文法吏,文法吏也可从军作战。蒙恬在李斯门下学成之后,担任过一段时间审理狱讼的文书。但他很快就弃法从戎,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之中。而他的弟弟蒙毅则继续学习典狱,后来成为始皇帝最为信任的上卿,兄弟俩一文一武,辅佐嬴政建功立业,可谓大秦双柱。
公元前226年,秦数十年对六国用兵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当适时,韩、赵、燕三国均已为秦所灭,秦王嬴政即得天下之半,可谓雄心勃勃、豪情万丈,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就在此刻!
下一个对手,就是楚了吧,这是最后一块难啃的骨头了,吞之,则天下定矣。
况且,秦将王贲已夺楚十馀城,形势可谓一片大好,此时不灭,更待何时?
然而,如此重要的任务,派谁去好呢?嬴政掰着手指头数了数手中几张王牌:王翦、王贲、李信、蒙武……每一个都是那么地出色,唉,人才太多也不好办哪,难选,头痛!
于是嬴政把几位王牌都召了来,一个一个的问。
首先问李信。李信这人,年少壮勇,曾以数千骑兵一口气追逐燕军直至辽东,逼杀太子丹以献,从此一战成名,可谓秦国众多战将中的后起之秀,嬴政很看好这个潜力股。
“寡人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昔武安君率师七万伐楚,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吾虽不及武安君,然用二十万人足矣。”
嬴政又问王翦:“老将军以为如何?”
王翦沉吟了一会儿:“信以二十万人攻楚,必败。以臣愚见,非六十万人不可。”
嬴政一皱眉,显然很不满意王翦的回答,六十万,那不是要寡人将全部家底奉上么?王翦啊王翦,你怎么说也是我大秦第一名将,岂能如此胆怯?你一举灭燕赵的威风哪儿去了!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嬴政摇头长叹,心里暗想,要是白起还在就好了,那灭楚还不跟玩儿似的。
王翦不说话了,你不信我,那我还说什么!李信不老不怯,你找他好了,我告病就是。
于是嬴政又转头望向李信,那是一种难得的信任眼神。寡人没有白起,就只有靠你了,希望你能成为新一代的武安君,我大秦世出名将,决不能就这样在王翦手中断了。
李信狂喜,再拜曰:“微臣愿领兵二十万伐楚,并请一人为副,随臣一同前往,不知大王可否割爱?”
“将军欲请何人?但讲无妨。”
“蒙恬。”
蒙恬?嬴政愣住了,自己这位同学的才气,那是没得说了,可是蒙恬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啊,他能行么?
“蒙恬精通兵法,臣自问不及也。若得此人,楚必可数战而取之。”
嬴政终于点头了,蒙恬的本事,他最清楚,这怀才就跟怀孕一样,那是藏不住的,蒙恬迟早都会是一代名将,早点让他锻炼一下也好,寡人即将一统寰宇,此用人之际,正需多培养一些年轻的国家栋梁。
于是在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再次大兴兵。王翦之子王贲,率师十万伐魏;李信、蒙恬两只初生虎,则率军二十万,大举攻楚。王翦告病回到频阳(今陕西铜川西南)老家,在暮色黄昏的庄园中静静的坐着,心如止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或许,我真的老了,大秦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了,大王、贲儿、李信、蒙恬,你们好好干吧,大秦的未来是你们的!
一阵晚风吹过漫野的黄花,王翦感到些凉意,他披衣而起,落寞的眼神泛着点点泪光。 另外一边,李信与蒙恬带着秦王嬴政与全城父老期望的目光,领兵出征了,两个年轻人是说不尽意气风发,道不完的豪情壮志,特别是蒙恬,第一次领兵打仗,就是如此重要的一战,内心的兴奋可想而知。为了大王的信任,为了蒙氏一族的荣耀,这趟一定要打一个漂亮仗回来,自己可是大秦战神蒙骜的子孙啊,无论如何决不能给爷爷丢脸。
当时,楚国的主力都在楚国新都寿春(今安徽寿县),由大将项燕率领。此人在历史上似乎没啥名气,但提到他的孙子西楚霸王项羽,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项燕虽然比不上自己的牛叉孙子,但对付李信与蒙恬这两个刚出道的毛头小伙子,还是绰绰有余的,他自知楚军战斗力不如秦军,只有利用楚国辽阔的疆域,以纵深诱敌,拖长战线,消耗秦军,然后趁机突击,一举可胜。
然而毛头小伙子李信可是个不怕天不怕地的家伙,何况一个项燕。战前他要求士兵轻装上阵,只带几天的干粮即可,不必过多辎重,欲来个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千里突袭——这是昔日武安君白起一举破郢的良方妙药,作为武安君的狂热粉丝,李信打仗一向奉之如神。
李信错了,今时不同往日,自白起水淹鄢城、屈原忠烈投水,楚人个个恨秦人入骨,还有谁会让他轻易因粮于敌,何况寿春的纵深比鄢郢的纵深,相差何止千里,秦军贸然深入,那不是去找死吗?
冷静的蒙恬很快发现了这个足以致命的危险,他劝李信说:“楚国地大,冒进恐有后顾之忧,望将军慎之。”
李信不以为然,正因为楚国地大,我们才要长驱直入,寻求楚国主力速战速决,否则一步步推进,那要打到什么时候,我听说王贲那小子已经引汴河之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一口气把魏国给灭掉了,咱俩再不加把劲,他老王家就要把风头全给抢光啦。
蒙恬说不动李信,只好作罢,谁叫人家是主将呢?现在只有寄望于项燕了,希望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草包,乖乖的留在寿春等我们来跟他决战。
于是李信下令兵分二路,一路由蒙恬率领进攻寝丘(今安徽临泉、河南固始一带),另一路则由李信亲自统率,直取平與(今河南平舆北)。这两个地方,乃是楚都寿春面前最后两个险要,下之,后面就是一马平川,几天就可以兵临寿春城下了。
平與与寝丘对于楚国的重要性,李信知道,项燕一样清楚,但他根本没派兵去救,因为他的既定战略就是诱敌深入,不给点甜头给敌,敌能深入吗?
所以一切都变得出奇顺利起来,俩生猛小伙果然够猛,没几天就各自高奏凯歌,捷报如雪片般飞入咸阳,秦王嬴政欣喜若狂,俩小子干的好,赶快给我拿下寿春,回来寡人直接封你们做上卿。
战争进行到这一步,胜利的天平还都在秦军这边儿,可是从这一刻开始,楚国开始玩弄阴谋诡计了,而且玩的李信晕头转向,差点把裤子输掉。
首先,楚国开始求和,楚君负刍派人到平與李信营中,说要交出青阳(今湖南长沙),以土地换取和平。李信当然一口答应,看来楚国人是怕了,根本没有反抗的信心,不如就先收好处,以迷惑他们,然后突然攻打寿春,揍他个措手不及。
李信又错了,这次不是他在迷惑楚国,而是楚国在迷惑他,他这边刚跟楚国签订停战协议,转头楚国就毁约派青阳之兵攻打南郡(即原先白起攻下的鄢郢一带),耍的他是团团转。
后院着火,李信只得回师去救南郡,否则他这一支孤军,被楚国这么前后一夹,形势危矣。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李信说不出口,其实他的军粮早用光了,楚国人都是小气鬼,看秦军来了就收拾东西跑路,一点儿粮食也不留给他,所谓“因粮于敌”老早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李信匆匆忙忙往回赶,却不知项燕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偷偷出发,神不知鬼不觉地尾随在秦军之后,缓缓的跟进,放枪地不要。 经过一番急行军,李信十几万秦军主力终于赶到南郡城下,把楚青阳军一顿痛扁。其实这个时候,李信还没有输,只要他占住南郡城,与蒙恬前后夹击项燕军,或许还能反败为胜。
可惜李信不是李牧,匆忙回师,也不晓得搞搞侦查,明明有二十万敌军跟在后面,竟一无所知,还以为楚国人打南郡只是在玩花样拖延时间而已。要说项燕不愧是项羽的祖宗,隐蔽工作做的还真好。
最终,李信还是错过了最后一个反败为胜的机会,他在南郡稍作休整补充粮秣,就带兵继续东进,欲与蒙恬在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会师,合兵伐楚。项燕当然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经过三日三夜紧追不舍,楚军也已来到南郡附近,李信方一出城,伏兵就上来了。
结果不用说,李信猝不及防,秦军兵败如山倒,7名都尉阵亡,大势已去,李信只好收起雄心壮志,带着残兵狼狈撤退。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对付老将就得用老将,秦军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吃的几次大亏都是在庞暖、李牧、项燕等老将身上,年轻人毕竟爱冲动啊,冲动是魔鬼。关键时刻,还好有蒙恬,他虽然年轻,比李信却稍稍沉稳一些,败信传到城父,秦军军心浮动,将士皆有惧意。这时候蒙恬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大将之风,他一路收拢李信的败军,从容退回赵境。项燕追杀而来,碰了个壁,只得转身去攻南郡。嬴政得报大怒,一脚踢翻座前的席案,拂袖而出,侍从们赶紧备了车追,嬴政纵身上车,直奔王翦老家频阳飞驰而去。
嬴政是来道歉的:“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看来嬴政作为千古一帝,果然胸怀博大,身为万乘之君,勇于承认错误,光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王翦一笑应允,但向秦王嬴政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给他六十万兵。
二.请蒙恬之父老将蒙武为副将。
三.请咸阳田宅数处。
秦王嬴政大笑许之。王翦果然是个聪明人,秦空国而专委于彼,他多请田宅,就是为了安寡人的心哪! 次年(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仍按李信进军路线,进入陈邑、平舆一线后,便接受李信轻率进攻失败的教训,大军停止深入,并联营十余里,坚壁固守。楚王负刍不敢掉以轻心,亦倾全国之兵以御之。项燕多次前来挑战,秦军终不应战。王翦命士兵养精蓄锐,并每日杀牛宰羊,与士卒同食。(此李牧故技尔)两军相持长达一年,秦军士卒每日闲的丢石头玩儿,个个恨不得立刻冲到战场上杀敌。而楚军终不得一战,遂渐渐放松了警惕。王翦蒙武抓住机会率军大进,大败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县)南,又乘胜追击,连败之,并斩杀其帅项燕。(这可真是风水轮流转,从前是项燕追杀李信,现在轮到王翦追杀他了。)
看来,除非是白起李牧一样的天才战神,“凡与敌战,须务持重,慎不可轻举”都是为将者必须遵守的最高法则。这一战,王翦蒙武老哥俩给李信蒙恬小哥俩好好的上了一课。
经此一战,楚军精锐尽丧,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攻入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在楚地设置楚郡,绵延兴盛了八百余年的楚国宣告灭亡。这一年,大秦帝国的掘墓人小项羽年方十岁,正跟着叔叔项梁四处逃难,总有一天,他要为祖父项燕报仇雪恨。
紧接着,秦军灭楚挟余威,摧枯拉朽横扫燕代之地,公元前222年,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继而攻代,虏代王嘉。王翦则悉定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王翦父子出尽了风头。
至此,韩、赵、魏、楚、燕五国悉数灭亡,山东六雄惟有与秦相距最远的齐国苟延残喘。于是在这一年五月,秦王嬴政提前庆祝,特许天下聚饮。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蒙恬在干什么呢?他在反思,出道第一战就遭到失败,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历史上所有的成功者,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蒙恬也不例外。 2.成长
秦灭六国主要有三大绝招:
一.远交近攻。这个我们在白起那一章提过了,简单来讲,就是交好麻痹远敌,以便从容攻近,由近及远,步步蚕食。
二.反间之计。这个我们在李牧那一章也提过了,简单来讲,就是离间六国的关系,让他们鹬蚌相争;或者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让他们自毁长城。
三.金钱攻势。这一招是和第二招配合使用的,简单来讲,就是用大量的金钱收买六国的执政之臣,能收买的利用之,买不了的则刺杀或间杀之。据《战国策》载,秦为连横六国总共花去了足足三十万金,可谓大出血本,当然,赔本的买卖秦人不会干,等六国一灭,他们就会连本带利的收回去。
三管齐下,再加上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六国焉能不亡?这三招,简直就是乱世称霸经典教科书了,中国历史上每逢群雄逐鹿,最后得到那头“鹿”的,莫不是这三招的集大成者。
所以战国末期将近四十年,虎狼之秦竟没有揍过齐国一次,不是因为它惹不起,而是要把它留在最后收拾。事实上,一条看不见硝烟的战线,早已在齐国悄然发动,所使用的战略,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三招。
三招看似玄乎,其实说白了,关键就是“钱”嘛!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身在“风月之都”临淄的齐国“市侩”们。于是在“孔方兄”的强大攻势下,齐国群臣,上至丞相后胜,下至侍从太监,全都成了秦国黄金的奴隶。而一眼望去这朝廷上下都成了亲秦派,齐王建自然也不好多说什么,咱们就今朝有酒今日醉,明日醉死再去医院好了!
正所谓金钱使人堕落,此言非虚也!
所以,自长平之战齐人不借赵粮以来四十余年,全天下打成一片狼藉,齐国却变成了个远离纷争的极乐净土,君臣们夜夜欢歌,士兵们日日放羊,从前好侠尚武的齐技击之士,如今竟个个连剑都舞不来了——这也难怪,齐四十年不受兵,那些见识过真刀真枪浴血之战的山东大侠们早就化作老头子矣,年轻一辈打小在和平环境长大,居安不思危纯属正常。
齐王建就是这么一个不知世道艰险的年轻小毛孩,他在群臣一面倒的亲秦舆论下彻底昏头了,在这最危险的时候,他不但不修战备,不救列国,秦每灭一国,反遣使入秦称贺。亡国之君,长得就是他这模样啦,我国人每逢盛世,不可不以此为鉴。
等到列国皆亡了,齐王建才如梦初醒,秦国下一个莫非要对付咱们了么?我大齐可堪与秦一战?
群臣沉默如死。大家心里明白的很,齐国绝不是秦国的对手,睡狮醒来,可震四方,齐国醒来,却一无可用,因为它不是睡狮,哈巴狗一只而已。
是战是和,齐王建无所适从,他只有勉强凑出一支从没打过仗的哈巴狗部队,守住齐国西界,断绝与秦国的一切官方及民间往来,关起门来成一桶,能拖一天算一天。
这个时候,齐王建还抱有一丝幻想,秦军不会来的吧,来也不会这么快吧,他们一口气吞了那么多地方,总需要时间消化吧!
齐王建错了,谁都知道,这个时候,秦统一天下的战争就像一支贯弓利箭,势不可不发矣。秦王嬴政毕生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旷古烁今的伟大帝国,这个世界谁都无法片刻停住他的脚步。
但是这一次,嬴政又不想再用王翦蒙武这些老家伙了,如果说蒙恬等年轻一辈将领几年前还嫩,现在他们也该成熟了,因为失败会加速人的成长,他自己不也是在风云诡谲的秦国宫廷中历经无数挫折,最后终于打败了老奸巨猾的政敌们,名副其实的坐上大秦最高王座的吗?
况且,蒙氏家族本是齐人,让蒙氏为将,也可让齐人看看归顺秦国的好处。 蛰伏了足足三年,蒙恬终于要扬剑出鞘,一飞冲天了,为了这天,他等了太久太久。
——大王,谢谢您还肯给我一个机会,蒙恬绝对不会让您失望,等着瞧好吧!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蒙恬率大军攻齐,蒙恬跟王贲建议,齐之大军俱在西线,吾等不如直接绕过,从燕地南下长驱而入,一战可下临淄矣。
这就奇怪了,从前李信蒙恬正是因为深入楚境才吃了项燕的大亏,而今蒙恬怎么还要这么做,难道他一代名将,居然不懂得吸取经验教训吗?
当然不是,《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列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蒙恬这么做,是因为齐国的情况与楚国大相径庭。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尝言:“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齐地地形的主体是鲁中南低山丘陵,四周都是平原,缺乏天然的屏障来巩固其略地,封闭性远不如秦国的关中之地,三面均可能受敌,不易固守;更糟糕的是,临淄四周低山丘陵方圆不过数百里,纵深亦远不如楚江淮之地,几处险要一被突破,全境即可能被击穿;再说今齐之主力俱在西界齐长城一带,其北境防守必然空虚,秦军只要绕过这一条“马其洛防线”,趁虚而入,齐一无战心二无地利三无名将,此三无之国,怕甚重蹈覆辙哉?
春秋齐灵公时平阴之战,战国齐缗王时乐毅伐齐,晋、燕就是看准了这一弱点,而把齐国给打穿了的。不过,从前的晋、燕给齐国留了一条小命,而今嬴政对齐国的老命,却势在必得,秦一统天下的千古伟业,注定毕其功于蒙恬之手。
于是事情简单极了,王贲蒙恬大军,由燕地南下,经历下、淄川,直捣临淄,一路势如破竹,所过之处,如入无人之境,齐国的西路大军,完全变成了摆设。
齐王建大窘,慌忙令齐西路大军回援临淄。
迟矣!临淄城四十年不修战备,对身经百战的秦虎狼之师而言,不过是豆腐一块。蒙恬大军一番猛攻,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富庶的欲望之都,即被攻破。齐王建仓惶向南逃至齐重镇莒城,企图重演田单复齐的故事。秦使陈驰入见齐王,许诺只要归降,秦将封以五百里之地,犹不失为一方诸侯。齐王建苟且成性,居然上当,遂放弃抵抗乖乖投降,开开心心的来到他的新“封地”共城。(今河南辉县)
齐王建很快发现,什么五百里封地啊,全都是骗人的,秦人给他的不过是一座种满了松柏的小山丘而已,别说人了,连只兔子都没有。结果,可怜的齐王建只好唱着“小丘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一片蓊翁郁郁的松柏林中活活的饿死了。
齐国的遗老遗少们,在听说齐王建死后,爱其不幸,怒其不争,从而为他做了一首歌:
“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柏杨先生把这句歌词演绎成了一首小诗:
“满耳松树的涛声
满目柏树林
饥饿的时候不能吃
口渴的时候不能饮
谁使田建落得如此结局
是不是那些——
围绕着他的客卿大臣。”
我们且把这一首言简意赅凄凄切切的哀歌,当作六国灭亡的挽歌吧,不管六国之民如何心念旧国,总之一江春水向东流,六国已不复存在,天下已然归一了,这个“一”,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大秦帝国。
灭齐一役,功在蒙恬,大秦帝国最璀璨的将星终于瓜熟蒂落,秦王嬴政,哦,不,现在该叫他始皇帝了,始皇帝龙颜大悦,即封蒙恬为京都最高军政长官“内史”,换句话说就是“咸阳市长兼京畿警备部总司令”。蒙恬,注定将远超他的父亲和祖父,成就大秦蒙氏一族的巅峰与传奇。 4.辉煌与隐忧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孥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唐 李白《古风》
无论六国的遗民如何的不舍,历史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天下必须归于一,尽快结束百年战国的变乱纷仍,使社会重回有序。有序的回归必须在强势的领袖指引下进行。这个领袖可以是道德楷模,可以是与天地相参的圣人,甚至可以是专制的恶魔,只要他能够确保整合的完成就行。
这,就是秦始皇嬴政的历史使命,就算恶名满天下,他亦虽千万人我往矣,毕竟统治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是亘古未有的千秋伟业,没啥好犹豫的,摸着石头过河吧!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大秦王朝建立,秦王嬴政更号曰“皇帝”,并废除谥法,从嬴政开始,称始皇帝,后世以数字计,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皇帝,传至无穷。(做梦而已)
名正言顺之后,始皇帝开始大刀阔斧,做千古未有之大改革。大体以下六点:
第一:废除施行了上千年的分封制,改用郡县制。钱穆先生言:“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
万里之地,皇亲国戚竟无寸土寸权,始皇帝的气魄,可谓大矣。这究竟是欲擅天下之利的君主独裁专制,是历史的反动;还是轻弱骨肉举贤任能,是历史的进步;大家自己体会,小生就不多做评价了,要知道历史上有很多事情,是无法轻轻松松断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