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扮古事”
把根留住“扮古事”□李振豪http://hakka.meizhou.cn/Comm/NewsImages/M/1410/15/9f77cdc8b87545c48d8e39c872d9ef17.jpg
去年追看央视四套的《客家足迹行》栏目,其中一集专门介绍了我市五华县棉洋镇“扮古事、坐刀轿”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印象颇深。今年国庆长假,正值棉洋亲戚那边九月初十“扮古事”,笔者怀着浓厚兴趣和好奇心理,专程从梅城驱车百多公里来到当地,就传说中的“坐刀轿”、“古事妹”等奇观探个究竟。
“扮古事”可以说是我市仅保存于五华县的客家民俗活动,多是为纪念当地“仙师”、“法师”、“仙娘”等护家神诞辰而举办的助兴活动。特别是在棉洋、安流等地,几乎每个姓氏都会有自家的“扮古事”活动。亲戚这边的“扮古事”就是为了纪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白衣仙娘”诞辰而举办的。
抵达棉洋镇的时候,“扮古事”活动已经开始。村中到处彩旗飘扬,进村主干道上人声鼎沸、龙狮共舞、锣鼓喧天,巡游队伍一路过来,沿路房屋俱燃放鞭炮相迎,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幸好我们是从村中另一端的乡道绕进来的,不然只能跟在巡游队伍的屁股后面慢慢挪动了。停好车,来不及进屋,笔者赶紧在门庭边上占据有利位置,饶有兴致地观察起来。
身着套头红衣、手持拂尘长剑的“白衣仙娘信童”坐在八人抬着的刀轿上,行在队伍的前头。“仙童”脚上踩的、屁股坐的、双手扶的、后背靠的全是雪白的刀刃,悠悠地在笔者的眼皮底下飘过。在这般隆重氛围的笼罩下,场面远比时下流行的3D巨幕电影逼真刺激。
“古事妹”也是巡游队伍中的一大亮点。她们都是些六七岁的小朋友,被装扮成古代的戏曲人物,走的是“呆萌路线”,高高耸立,古香古色,坚强勇敢,不娇气,不哭闹,很有“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大家风范(见上图)。
如果说刀轿上的“仙童”、摇曳空中的“古事妹”都与神话传说有关,那么“扮古事”传递出来的气息,则与时代脉搏息息相通、紧密相联。巡游队伍打出了“打虎扑蝇”的牌子,拉起了“反腐倡廉扬国威”的标语,两名“警察”押着一群胸前写有职务名字的落网“贪官”行走其中,路人无不拍手称快。队伍中还有一群人专门负责举国旗、吹唢呐,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由此可见,“扮古事”已经超出了当地民俗活动的范畴,而是以一种类似“蒙太奇”的方式,把百姓自身命运与民族社稷命运紧密相连了。
“扮古事”的过程也是体现人与人之间互助精神的过程。沿路的村民会特意在屋门口放上两桶凉茶,巡游人群经过的时候就可以舀着喝上两口解渴。近几年,政府大力提倡借鉴宗族组织、乡村组织的有益经验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可见,“扮古事”活动还带有融洽乡村人际关系、减少社会矛盾的社会功能。
巡游队伍围绕村道延绵数里,朝前看不到头,向后也瞧不着尾。看来,“扮古事”这种客家民俗活动并没有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下午时分,巡游虽已结束,民间戏剧表演又将在村中的文化活动广场粉墨登场。被当地人称为“攞食”的乞讨者也乘着人齐凑热闹,走家串户讨人钱财,耳边响起了特有的快板腔调:“祝福大家喜洋洋,男女老少福无疆;千家万户福满堂,家家有钱存银行……”
扮过古事,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又将外出工作挣钱了。明年今日,“扮古事”活动还将吸引人们回来。因为——根在这儿。 支持传统文化 还需统一服装,花不少钱吧。 民俗 呜哇, 感谢分享 CTW有你更精彩 ^_^ 谢谢大家的厚爱!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