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991
注册时间2005-2-13
最后登录2021-9-24
威望5 点
好评度29 点
金钱354182 金币

少校
 
|
发表于 2012-4-25 22: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红一军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约8000人从1934年10月9日晚起经长汀、瑞金向第二集结地于都进发长征
http://www.gjyb.gov.cn/htd/2012-02-27/2648.html
石城—中央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 | | |
从来没有一支军队的远征会如此的惊心动魄,从来没有一支“败军”的转移会如此从容不迫,更从来没有一支军队的转移会这样的改写一部历史,因为种种传奇,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注定将永载史册。
2006年,来我县进行考察的原中共中央党史办副主任、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为我县题词:“石城是中央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确实,军队的出征,离不开人员、地点、时间和后勤等诸方面的保障,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石城在长征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是事关全党、全军、全国历史的重大事件,而长征又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所以关于长征出发地也历来众说纷纭。很多人知道,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突围。却并不知道有关长征的各项准备早已开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就开始筹划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从此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从出征人数上看,从石城出发踏上长征路的红军为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共2万余人,占中央红军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一般来说,军队“出征”的标志就是队伍有明确军事目标并开始行动。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中央主力红军从撤离防御阵地到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共有三次集结行动。第一集结点是主力红军撤离阵地后,以军团为单位的休整准备;第二集结点是为主力红军各军团安全迅速渡过于都河(红九军团在会昌)准备;第三集结点是为顺利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很明显,为各野战军撤离战场后及时进行休整补充,并准备下一步军事行动的的第一次集结点即是长征出发地。1934年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即少共国际师)一直在石城作战,其军事目的是阻击国民党陈诚指挥的北路军,为红军集结转移赢取时间,在屏山镜面排民居里,还有落款为1934年9月”的“活捉陈济棠军阀”等红军标语。
10月7日,遵照中革军委电令,参加石城阻击战的主力红军将防务交给红军地方部队后,撤离战场,并将军事目标转移为做好大转移的各项准备。从该日起到12日止,部队以石城南部的观下、屏山、珠坑、横江一带为第一集结地,进行集结休整,做好人员、干部、弹药的补充,整理部队,加强军政训练。随后,从10月9日晚起,在石城补充兵员后的少共国际师约8000人经长汀、瑞金向第二集结地于都进发。10月12日晚起,红三军团四、五、六师1万余人告别石城,经宁都长胜,向第二集结地于都进发。为追寻父亲战斗过的足迹,张爱萍之女张小艾2005年重走红三军团的长征路,也就是从石城开始出发的。
再换一个角度看,据不完全统计,从1930年10月至1934年10月初,总人口仅136000多人的石城县,先后有19327人参加红军,其中参加长征的达16000多人,占红军总数近四分之一,而到达陕北时的石城籍战士仅剩62人——冲破封锁线,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的每一公里都有石城战士在为全军的胜利做出牺牲。他们的牺牲,在杨成武、刘明辉等很多老红军的回忆录里都有翔实的记载。
从战略保障上看,石城阻击战为中央红军长征的顺利实施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奠定了坚实的胜利基础
在战争中,赢得时间往往代表着军事上的胜利。为“御敌于国门之外”,博古、李德曾亲自到广昌前线指挥反围剿战斗,但在敌强我弱对比悬殊的情况下,1934年4月28日,“广昌保卫战”最终失利。随即,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初步拟订出战略转移计划。为迟滞敌北路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进犯,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集结与转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令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率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在石城北部设防阻击敌人。从9月26日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到10月7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军主力部队主动与敌军脱离接触,开始长征准备工作,整个战斗历时12天。石城阻击战,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并取得胜利的战斗。它不仅给进犯之敌以大量杀伤,而且有效地迟滞了敌军南犯的步伐。
“保卫”与“阻击”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从战略上说,作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部分,广昌保卫战的目标并没有达到,而以失利告终;而作为长征的一个部分,石城阻击战完全达到并超出了中革军委的预期,它的顺利实施为中央领导机关和主力红军完全集结与准备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位于石城的国家银行金库为长征的经济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
石城位于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全红县,1932年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到石城横江烂泥坑视察地形,并确定烂泥坑圆岭寨为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金库。金库的建设得到了周围的群众的大力支持,并全面做好了保密工作。
1934年秋,国民党军加紧向中央苏区进攻,并逐渐向苏区核心地带压缩。据毛泽东的警卫员吴吉清等老红军回忆,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对毛泽民说:“还是把那些东西分散给各部队保管吧。”于是,毛泽民重新开启了金库,在长征前夕组织了大量的赤卫队员和挑夫将这些财物从深山里运出,大部分分配到各军团,一部分专门组织连队押运,保障中央各机关的使用。各军团又把部分银元和钞票分到官兵手中,在后来的长征途中,红军用这些钱购买食物和用品,保证了战士的生活。
石城人民还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后勤支援
红军长征前,石城人民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军,努力扩大红军队伍;动员妇女赶制草鞋,收集食品物品慰劳红军;排演各种红色节目慰问红军。这些感人的瞬间,在很多老红军的回忆录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比如开国少将林伟就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七月四日(晴) 我军团……奉命移到白水以南准备担负石城东线的防御任务。这里是中央苏区目前在东北角端仅有的老区。七月六日(晴) ……晚间石城东区人民来部队劳军,送给我军布草鞋六千双……七月十日(晴)今日我军团离开这里开始行动向南行进,移到石城南郊区宿营,行程三十五里……”林伟将军的日记与至今保留在石城大地上的红军标语相互见证了那段铁血岁月。如小松丹溪许氏宗祠的大门两侧的红军标语:“继续东线红军伟大胜利,彻底粉碎敌五次围剿,准备全部出动北上抗日(红前政宣)”。
据许多老红军回忆,红军长征出发的时候,在粮食物资、武器弹药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补充,如凡参加长征的干部战士都可以领到一份在长征途中使用的装备、粮食和物资。“帽子、衣服、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东西。”这些装备和给养,大部分是当时中央苏区人民积极响应苏维埃政府发动的“借谷运动”、“筹款运动”、“节省运动”而取得的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苏区时期石城人民累计认购公债198000元,退回公债28459元,筹集粮食82772.5担,捐稻谷44630.5担……虽然史料因岁月动荡而残缺,已经无法查寻到红军长征前夕石城人民捐款捐物的数字,但可以想象,红军长征,定然离不开石城等苏区仅存区域内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
所以,无论在军事特性、出征人数、战略保障还是经济后勤保证上,都说明石城是中央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石城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作协红色采风团参观石城阻击战红军临时包扎所——杨村坊式亭 刘敏 摄 |
(来源:赣江源报,2012-02-26,作者:刘 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