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8-11-21 00:59:55
塞法迪犹太社团的社会文化生活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3959887.jpg
《以色列信使报》创刊号。该报创办于1904年,在30多年的时间内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中国乃至远东都具有巨大影响。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3952351.jpg
《以色列信使报》的创始人:N•E•B•埃兹拉、M•迈耶、I•A• 列维斯(自左至右)。埃兹拉是上海犹太社团的领袖,1904-1936年间任《以色列信使报》总编辑,1903-1936年间是上海锡安主义协会负责人之一。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3952286.jpg
艾伯特•爱因斯坦博士偕夫人于1922年12月访问上海。 1923年他再次来访。图为他们抵沪时的情景。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3956863.jpg
《以色列信使报》刊登爱因斯坦博士及其夫人受到上海犹太社团热烈欢迎的报道。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8-11-21 01:00:26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114260.jpg
位于博物院路(今虎丘路)的阿哈龙犹太会堂,由哈同出资建于1927年。二次大战期间该会堂曾作为避难来沪的米尔经学院师生住宿学习的场所。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118069.jpg
1912年4月6日,哈同(右坐者)在寓所接待中华民国的创建者孙中山先生(左坐者),图为他们在哈同花园的合影。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8-11-21 01:00:46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111178.jpg
1923年刊登在《以色列信使报》上的一则犹太教洁净食品的广告。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113661.jpg
这是1933年上海拉希尔会堂编印出版的祈祷书和宗教服务指南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8-11-21 01:01:02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112112.jpg
一些塞法迪犹商加入上海英国骑马俱乐部。图中,伊萨克• 海伊姆•托伊格(右三,戴礼帽者)
正与英国绅士们一起遛马。摄于20世纪30年代。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116308.jpg
门德尔•布朗(1885-1949)于1932年应邀到上海任拉希尔会堂拉比和上海犹太学校校长。图为布朗与其家人在一起。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118715.jpg
维克托•沙逊爵士在孙夫人宋庆龄为作家、艺术家募集医疗救济基金的慈善义卖会上选购绣衣。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274208.jpg
托伊格家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婚礼。
中间的新娘与新郎分别为莫泽尔•托伊格和杰森•依萨克斯, 摄于1930年左右。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8-11-21 01:01:19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277006.jpg
1929年4月5日出版的《以色列信使报》庆祝创刊25 周年纪念专刊。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278448.jpg
所罗门(1848-1922)毕生为犹太社团谋福利。
在他去世后,上海锡安主义协会募款为他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种植了100棵树木,以纪念他为同胞所作的贡献。这是以他名义种植树木的证书。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8-11-21 01:01:48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270430.jpg
20世纪20至30年代上海锡安主义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雷蒙•埃利亚斯•托伊格夫人。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273726.jpg
兰心大戏院是著名的西式剧场。犹太艺术家与艺术团体经常在此登台表演。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272101.jpg
西摩路的上海犹太学校。该校校舍是霍瑞斯•嘉道理于1932年建造的。
上海犹太学校最初由亚伯拉罕创建于1900年,在谢里丝以色列犹太会堂内,后迁至现址。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8-11-21 01:02:08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271700.jpg
1941年1月在上海犹太俱乐部举行的第21届哈努卡节聚贺会议程表。
当时距珍珠港事变已不到一年。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426007.jpg
当犹太难民大量抵沪后,西摩路犹太学校已难以满足犹太孩子的就学需求。
于是霍瑞斯•嘉道理出资在虹口建造了一座犹太学校,这就是有名的“嘉道理学校”。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425383.jpg
今日修缮一新的香港奥海尔•利赫犹太会堂。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426736.jpg
香港的犹太洁净食品的广告:你尝过广东风味的犹太洁净食品吗?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8-11-21 01:03:07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426492.jpg
已故劳伦斯•嘉道理勋爵(左)生前长期定居香港,曾为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423320.jpg
前上海塞法迪犹太人马图克•尼西姆回忆他年轻时在上海的时光。
他曾在沙逊公司的银行和地产业中任职,现在是旧金山的银行家。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427913.jpg
以色列前中国居民协会塞法迪成员与协会主席特迪•考夫曼(右四)在特拉维夫的上海犹太会堂外。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429819.jpg
前美国财政部长M•布卢门撒尔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举行的上海犹太难民重聚会上向霍瑞斯•嘉道理先生致意。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420120.jpg
为了积累保存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对塞法迪犹太社团在中国的经历展开研究,沙逊•雅各比一直孜孜不倦地主编《新以色列信使报》。
图为沙逊•雅各比(前排左一)与他家人在庆贺他八十寿辰时的合影。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8-11-21 01:03:39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425736.jpg
埃利•嘉道理爵士及其夫人劳拉•嘉道理的墓地。
1984年中国政府重修此墓。现在嘉道理家属每年都来这里扫墓。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582272.jpg
1996年10月,已故嘉道理勋爵的夫人重返当年的嘉道理大厦(大理石宫——今日的市少年宫),并在故居前摄影留念。照片由上海市少年宫提供。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7355644586941.jpg
以色列前中国居民协会塞法迪分会于1998年12月出版的《新以色列信使报》以色列建国五十周年纪念刊。
梦幻之乡
发表于 2008-11-21 01:04:00
第二故乡:俄国(阿什肯那齐)犹太人在中国
与塞法迪犹太人不同的是,促使俄国(阿什肯那齐)犹太人来到中国的主要不是商业动机,而是从19世纪80年代起在俄国和东欧掀起的反犹狂潮。这股狂潮导致几百万俄国犹太人移民北美,但也有几万俄国犹太人穿过西伯利亚来到中国东北和内蒙,再辗转南下。其间中国中东铁路的修筑、俄国在华势力的扩大、日俄战争及俄国1905年和1917年两次革命又成了推动俄犹来到中国的动因。起先他们主要居住在哈尔滨及其周围地区,形成了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社团。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后,他们大量南迁,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建立了社团和聚居地。 俄国犹太人初来时大都一贫如洗,只能做一些小本生意,后来经过自身奋斗逐步上升为中产阶级,由于人数大大超过塞法迪犹太人,形成一支积极活跃的社区力量。他们中也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文化人,来华后在中国人、俄国人、塞法迪犹太人和其他外国人设立的机构和企业工作,不少人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俄国犹太人大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祖国,积极学习并融入中国文化,对促进中犹、中俄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许多俄国犹太人仍然生活在中国,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最后一批俄国犹太人才离开中国。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6610414428357.jpg
俄国犹太人格雷格瑞•萨姆松诺维奇,1912年摄于哈尔滨。
他于1898年从西伯利亚来到哈尔滨,担任中东铁路公司物资供应分公司的商业代表。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6610414583972.jpg
建于1916年的哈尔滨加麦尔多希犹太会堂外景。
http://i212.photobucket.com/albums/cc137/picaroshen/W020070726610414582147.jpg
哈尔滨炮队街犹太会堂,又称哈尔滨主会堂,建于1907年。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